由清季翰林成为革命志士的庄陔兰(6)
辛亥革命网 2011-12-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留下一部百万字的巨著《重修莒志》
民国二十三年(1934),62岁的庄陔兰欣然接受莒县县长卢少泉之聘,担任《重修莒志》总纂。在《重修莒志·叙例》中,庄陔兰追述了明清两朝莒志的版本和《重修莒志》的编纂历程,重点介绍了《重修莒志》的体例与内容,最后论述了该书的编纂目的和原则,指出“志乘,必详著乎政治之演进,社会之嬗变,以究极夫治乱得失之所在。”他认为,编纂地方志“纪实而已”,“若征今而不实,人皆得正其失而纠其谬矣”。为了编好此书,庄陔兰不顾年事已高,仍然不辞辛苦,尽心尽力。因资金不足,曾卖字“以补其缺”。他修志主张资料要“实”,并重视志书的“资政”作用。该书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编纂,第二年年底即定稿,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印成书。
全书共七十七卷,首一卷,体例完备,记叙详实。民国时期的《重修莒志》,详述了从西周到民国年间莒地的历史文化,成为研究莒文化的重典。其中的大部介绍了庄氏家族的发展历史,也意味着大店庄氏家族的地位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莒地最早的志书《[成化]莒州志》,修于明成化年间,由学正任顺创修,惜早佚;万历间,有明宦邑人刘朴纂《续修莒州志》,现仅有其所撰的《莒志野述序》传世,是文可谓一篇莒地史志考。顺治五年(1648),薛桓等纂《重修莒州志》,现不存。现存最早的志书,是康熙十一年(1672)由张文范纂修的《莒州志》二卷,计有六册,十余万字。继有:刊于乾隆七年(1742),由李方膺修《莒州志》十五卷,四册,二十万字;刊于嘉庆元年(1796)由许绍锦纂修的《莒州志》十六卷卷首一卷,六册,二十余万字;刊于光绪十六年(1890)由蒋楷纂修的《莒州志》十卷,四册,二十五万字。刊于光绪十九年(1893)由张承燮纂修的《莒州图志》二十四卷附二卷,约为五十万言,惜原稿早佚,仅见是志序言和目录存世。此外,尚有嘉庆间陈蟾修《莒志拾遗》、清末《莒志约抄》(未署作者),民国单锐纂《莒志未完稿》。由此可知,这里修志之举甚盛。
庄陔兰强调修志要有时代性,云:莒自春秋以来,以国名县,至今无改,与他县异;则其为志,当与他志异,至民国而为莒志;又当与前志异。然综述数异,而有一同,曰记实而已矣。修现代之方志,必具现代之眼光,适应现代之需要。尽管如此,庄陔兰囿于历史局限,仍将农民起义军诬为匪贼,但他在《重修莒志》书中关于农民起义军的记述客观上起到了保存捻军和山东农民起义军历史资料的作用。
庄陔兰《重修莒志》时限上起周代,下断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是志对历代志书(包括未刊志书)、历代修志成果、有关方志资料均有收录,堪称集莒地方志之大成。是志列图甚详,包括:疆域图、乡镇图、山脉水系图、交通图、县城图、县府党部法院合图、中学图、小学图、监狱图、看守所图等,另附有旧志各图:康熙志州治图、嘉庆志州治图与学宫图;并附有照片八张。列目有:大事记、沿革表、封爵表、职官志、选举志、舆地志、党务志、经制志、民社志、文献志、志余、旧志序例。是志以资料翔实而著称于时,自卷四十三至卷七十五为文献志,近全志三分之一,文献资料所占比重如此之大,确也独到。
《重修莒志》是一件有益桑梓的善事,庄陔兰欣然应许。可要编纂完成这样一项浩繁的工程决非易事。上起周代,下断民国,历史跨越2000多年,可借鉴史料文字之缺乏,已令人生畏,更重要的是修编缺乏经费。
庄陔兰是个讲究信誉、崇尚道德的学者,一旦应许,就倾力于修编之中。他主张志书务要求“实”,“若征今而不实,人皆得正其失而纠其谬也,吾为此惧”。他修编志书态度严谨,“必详著乎政治之演进,社会之嬗变,以究极夫治乱得失之所在”。他强调修志要突出特点,有时代性,“莒自春秋以来,以国名县,至今无改,与他县异;则其为志,当与他志异,至民国而为莒志,又当与前志异。然综述数异,而有一同,曰记实而已矣。修现代之方志,必具现代之眼光,适应现代之需要。”
修编缺少经费,庄陔兰想到了润笔募款,卖字筹资。他订出润笔价格,将卖字所得用于编修刊印之资,一时登门求字者络绎不绝。他倾其精力,费时三载,这部堪称“集莒地方志之大成”的《重修莒志》终于编纂完稿,刊印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