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览了崂山景色的梁漱溟(3)
辛亥革命网 2011-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张公制是梁漱溟的老朋友。1917年至1924年间,梁漱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执教期间,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而张公制当时正在北京。据李希章《张公制先生事略》记载,张公制曾在“五四运动”期间访问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将救国“十人团”章程送给张公制,由他带到济南,山东爱国运动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因此,梁漱溟与张公制极有可能此时已经开始交往。
1950年4月23日下午,梁漱溟先是去了江苏路28号。此时他的长兄梁焕鼐已于天津病故,这里住的是梁焕鼐四女儿梁培和一家,梁漱溟故地重游,却是物是人非,感慨万千。当天,梁漱溟还去了湛山寺和中山公园,这些地方他很熟悉,晚上在友人家中就餐。梁漱溟在青岛的朋友学生之多,简直应接不暇,好多应酬只有谢绝。
24日上午,梁漱溟一行上午参观了青岛中纺一厂。邹平县是产棉区,梁漱溟在他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中,对棉花生产及收购等环节进行过探索,还从美国引进了名为“托里斯”的高产棉花,起到增收、增值的良好效果,而这些棉花经过初加工后,途经小清河运往青岛纺织厂,所以他对纺织厂颇有感情。他对中纺一厂更是熟悉,因为邹平“托里斯”棉花就曾进入该厂,他饶有兴趣地参加了生产车间。回到驻地后,他接待了来访的山东大学校长王统照等人。有意思的是,王统照的家离梁漱溟兄长的家只是观象山前后之分而已,相当近便。
25日梁漱溟去了莱阳,在梨乡考察了农业状况,直到30日早上才返回青岛。正值五一国际劳动节,梁漱溟参加了四方纺织工会庆祝五一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演说;会后,他又到位于武定路的职工学校参加了在那里举办的庆祝五一、五四——“双五”节展览,晚上,参加了市委统战部张铁民副部长为他举行的欢送宴会,第二天离开青岛去了淄博,这次梁漱溟在青岛呆了整整十天。
1960年,梁漱溟又一次来到青岛,主要是将他早年在北京大学执教时,与梁启超、蔡元培、章士钊等学术名流的来往信函和一些名人字画运往北京家中,而他的这些私人物品就保存在江苏路28号内。这是梁漱溟最后一次来青岛,因为这次到青岛,纯属私人行为,照他行事惯例,当是居住在这个他相当熟悉的老房子里面,而不愿再去打扰有关部门。
梁漱溟的这些物品带回北京,却没能在文革中幸免;文革时期,梁漱溟被“劳动改造”——打扫厕所。或许梁漱溟后悔不应该将它们从江苏路28号带回北京。
从上世纪30年代起,梁漱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在山东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他所创建的乡村建设实践基地,影响海内外,邹平成了当时乡村建设的“磁场”,吸引世人目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梁漱溟祖籍广西,自幼生长在北京,他之所以将他的乡村建设实践基地选在山东邹平,是经过严格的地理考察、分析的。因为邹平离济南不近不远,在中国版图上,是受政治影响相对来说较小的地方,当时山东的108个县分为三等,邹平就位于第三等,县不大,人口不多,重要的是位于胶济铁路沿线,可以通达拥有著名天然良港的青岛,既封闭,又不封闭,是搞试验的理想地点。梁漱溟半个多世纪之前做出的探索,它的某些经验仍被当今农村建设采用,有的则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梁漱溟以一个邹平县的规则为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实验,对今天乡村改革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1987年10月31日,费孝通在北京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这样评价梁漱溟:“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从不僵化;他可以包容各科学科,各科学说,从前人用心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新的学问。”1988年4月13日,梁漱溟去世,他的墓地就选在邹平。
梁漱溟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半个多世纪里,他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论文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我的自学小史》、《中国文化要义》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梁先生重新活跃于学术舞台,完成了50年前着手的《人心与人生》,出版了《我的努力和反省》、《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他还参与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并亲自为学员授课、答疑,接待来访的国际著名学者。梁先生为弘扬民族文化,扩展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