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览了崂山景色的梁漱溟(2)
辛亥革命网 2011-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梁漱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甲午战争前一年出生的梁先生,与同时代的志士仁人一样,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积极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尽管如此,梁漱溟那种“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爱国初衷和为之奋斗的不懈努力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坚决主张团结抗日,一致对外,提出“一多相容,透明政权”的主张。他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挑起“党争”、破坏抗战,忧心如焚。为联合中间势力,形成政团力量,促进联合抗日,梁先生发起参与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又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1941年梁漱溟在《光明报》发表民盟成立宣言和政治纲领,明确主张“实践民主精神,结束党治”,“厉行法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身体之自由”。1943年梁漱溟对国民党当局“民有痛痒务掩之,士有气节必摧之”的独裁专制极为不满,断然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操办的所谓“宪政实施协进会”。1946年梁漱溟任民盟秘书长,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同年,梁漱溟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杀真相》,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他激愤地说:“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们要看看国民党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我在这里等着他!” 梁漱溟在白色恐怖面前,不畏强暴,表现出崇高的气节。解放前夕,梁漱溟拒绝参与国民党策划的假和谈,在重庆等待解放,1955年,他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同胞归来欢聚”,使“祖国统一达到完整无缺”。
梁漱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他同情并敬重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的精神和为之进行的努力。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在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梁漱溟曾两次访问延安,与毛泽东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全国解放后,他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形势所鼓舞,庄严宣布:“我已经认定跟着共产党走了。”并对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同时,他以“帮助共产党认识旧中国”为己任,对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提出意见和建议。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反对以非历史的观点评价孔子,反对把批判孔子与批判林彪相并提,并为刘少奇、彭德怀同志辩护。当受到围攻时,他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在“四人帮”猖獗一时,万马齐喑的境况下,梁漱溟不顾个人身处逆境,仗义执言,表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敢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梁漱溟对中共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十分欣慰。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是有希望的。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大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梁漱溟,曾经有过怎样的苦闷、挣扎或是从容、豁达,曾经给过家人怎样的慈爱和要求?梁的两个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恕在退休后,用了20年的时间来重新研究父亲、“走近父亲”。在他们眼中,有着另外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梁漱溟。面对父亲留给世人的大量著作文章和思想财富,兄弟俩称自己能做的就是搜集、整理、编辑先父留下来的各种文字资料,多出一些原著性的东西,留给读者作一个比较。
据梁漱溟儿子梁培宽回忆,1933年暑假期间,梁漱溟带着母亲和他们兄弟来到青岛,因为梁漱溟要到南方考察,而远离大海的家人头一次见到大海,更是喜欢“窗外是海”的青岛夏天,梁漱溟索性把他们安排在栈桥宾馆住下,当日匆匆离开青岛去了上海。
上世纪30年代梁漱溟究竟到过青岛多少次,已经无法统计。梁漱溟之所以对青岛熟门熟路,是因为他的哥哥梁焕鼐定居青岛,而梁漱溟来青岛也大都住在江苏路28号。当时凡是住在江苏路上的,皆达官贵人。梁漱溟哥哥梁焕鼐,1903年考入清政府开办的“京师译文馆”,1906年由译文馆官费去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商科,1911年毕业后在东京的中国使馆工作了约半年,1912年回国后曾任北宁铁路局秘书长(北宁线是北京至沈阳铁路线,是北京连接东北的重要通道)。据说梁焕鼐在职期间,全家人从天津到北戴河度假调动了铁路专列,权力显赫可见一斑。梁焕鼐之所以到了青岛,是因为他被调到了胶济铁路任要职。梁焕鼐尽管同梁漱溟在思想、性格、生活习惯上都大不一样。但兄弟俩关系和睦,一直没有分家。
建国前的青岛之旅。1932年6月12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第一届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7个班级师生约300人,由梁漱溟带领着来到青岛等地考察教育、经济等情况,住在当时大学路上的海军学校内,并于13日参观“海圻号”军舰。这艘军舰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军舰,而参观“海圻号”军舰,是当时青岛市接待贵宾的项目之一。
当时,往返崂山的道路颠簸难行,乘坐“海圻号”则可避开颠簸,节省时间。“海圻号”将师生送到崂山畅游,梁漱溟也饱览了崂山景色。因为时间紧迫,梁漱溟只能抽空到江苏路28号探望了他的哥哥梁焕鼐。14日,梁漱溟应燕京大学邀请到北平讲学,匆匆离开青岛;15日,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在位于朝城路的民众教育馆向师生训话,16日,考察团师生动身返回邹平。
1937年10月,日军进攻华北,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遇到前所未有的麻烦,而梁漱溟不想让他的研究工作半途而废,他的妻子黄氏已于1934年已经去世,只有把两个儿子便送到梁焕鼐家中,这次兄弟两人在青岛居住时间长达半年,直到1938年5月梁漱溟工作告一段落,才派亲属将儿子接回邹平。
建国后多次到青岛。1950年,应毛泽东、周恩来电邀,梁漱溟从重庆到了北京,毛泽东在中南海单独接见并宴请了他,并提议他再去曾经从事乡村建设的山东去看一看,梁漱溟同意再赴故地。4月9日,他带领学生李渊亭、长子梁培宽乘火车到达济南,在济南等地访问十几天后,22日凌晨乘火车赶赴青岛。下午到达青岛后,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安排在迎宾馆居住;第二天上午就有许多学生故交闻讯赶来,中午,梁漱溟参加了青岛市市长向明为其举办的欢迎宴会,青岛市副市长张公制等出席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