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览了崂山景色的梁漱溟
辛亥革命网 2011-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梁漱溟,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青岛江苏路28号,是梁漱溟在青岛居住最长的地方。因他的哥哥梁焕鼐定居青岛后,就住在那里。梁漱溟很熟悉湛山寺和中山公园,这些是他经常去游览的地方。1932年6月12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第一届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7个班级师生约300人,由梁漱溟带领着来到青岛等地考察教育、经济等情况,住在当时大学路上的海军学校内,13日参观“海圻号”军舰。“海圻号”将师生送到崂山畅游,梁漱溟也饱览了崂山景色。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其字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其长子:梁培宽,次子:梁培恕。
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建国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梁漱溟因病医治无效于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梁漱溟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顺天中学毕业后任京津同盟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记者。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1917年10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1924年辞离北大,赴山东主持曹州中学高中部。1928年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8年访问延安。1939年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与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劢等商定将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并赴香港创办其机关报《光明报》,任社长。香港沦陷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撤回桂林,主持西南民盟盟务。1946年作为民盟的代表参加政协会议,是年再访延安,并以民盟秘书长身份,参与“第三方面”人士国共调停活动。1947年退出民盟后,创办勉仁文学院,从事讲学与著述。1950年初应邀来北京,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0年后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