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一:辛亥老人的九十人生(2)
辛亥革命网 2011-10-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叶光宗 查看:
1920年春到1925年夏,良一先后在南江、金堂两县任县令。在南江,他废私塾,办公学;剿土匪,保平安;反军阀扩军摊派一百万,百姓称颂,载入史册,至今流传。在金堂,他提倡办女学,亲选校舍,给师生演讲,主张男女平等,宣传革命理想;他兼任川西清乡军参谋长,剿灭抢劫民财,奸淫妇女的川西匪首赖金廷,协从不问,资遣回家,从此匪患平息,成都稳定。金堂县志.大事记中载,“1925年4月,师长王瓒绪以大军压境,向县民勒索银20万,县知事叶菁年据理抗拒,将叶掳去,县民大哗,始被释回县。”
三、国共合作 策应北伐
1925年北伐在即,四川省会移驻重庆,良一赴任川军五师少将参谋长,驻防市中区和江北两地。1926年由广东打到长江流域的北伐军需要西南各省策应,打败北洋军阀。良一在重庆结识国共两党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深受其影响,在四川他率先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在军队建立政治部,推动北伐革命的政治工作”,他首聘国共两党四川省党部书记杨闇公,组织部长冉钧等到该师政治部任教官,国民党(左派)省党部执行委员漆南薰任政治部主任,按月领取薪金。他请中央特派员、重庆中法学校校长吴玉章来驻地演讲,向官兵宣传打倒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的道理。 1926年夏,朱德由德国回国,中共总书记陈独秀派他回四川工作,任二十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朱德与陈毅由万县军部来重庆五师视察,朱当面对良一说,“国共两党合作,由一个同志担任两党的省党部书记,在全国四川还是第一个,这是多好的形势哟。”中共中央《党内通讯》1926年第9期称“四川革命形势发展很快,那里的同志做党务工作也很好,为各省所不及。”数月后川军五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1军第2混成旅,良一即升任少将旅长,他将政治部与自己的办公室安排在一起,与国共两党省党部领导核心,也是政治部的同事们,朝夕相处,互相帮助。1927年3月31日早上,他劝阻前来请假的政治部两党领导人不要去参加今天的大会,由于漆、杨、冉等同志执意要去,他只好先派副官张吉安(巴中三江人)等去追回,后又令警卫排赶去打枪坝会场保护,结果漆、冉二同志遇难,杨闇公被救回,杨在旅部召集会议,决定亲去武汉党中央汇报重庆惨案真相,良一建议,“走旱路虽慢但安全,走水路虽快很危险。”杨揭露案件真相的心情迫切,坚持走水路,在轮船上他被叛徒出卖,当夜就义,良一设法将三位同志的遗体找回,在江北的旅部收殓安葬。
四、驻防重庆 报效祖国
良一驻防重庆,热心市政建设,先后征通、南、巴,含今平昌等县的能工巧匠数千人入伍,重庆市政协编篡的《文史资料》载,他率部拓开中城干道,终将山城的上下城,即散乱于江岸和山顶的房屋连成一片;兴办电报局、邮电所和消防队;兴修大溪口水电站,实现街道路灯和机关团体照明;兴建自来水,不再依靠两万水工到江中挑水;修码头,筑河堤,扩大轮渡,便捷两江(长江和嘉陵江)交通;参与创办重庆大学;在长江巡逻,驱逐英法日列强军舰,维护川江主权。他与潘文华等颇费周折,重庆建市始得南京政府批准,此时他却提出辞职回乡,军长兼四川省督理刘湘,一再以同学之情挽留。不久,良一以北伐胜利,南京始统一全国军政,号令裁军为由,向刘湘当面咨询,“中央号令裁军,四川该如何办?”刘湘正苦于不知裁谁为佳,他趁机说,“我不愿参与内战,决意率所部官兵解甲归田。”刘不允,良一又说,“北伐已成功,四川不裁军,恐怕你难以向中央和川人交待。”刘督至此方同意叶部裁军,并安排他退役后,继续辅佐潘文华,告诉他潘即将出任重庆市第一任市长,良一答曰“我决心已定,脱离军政,解甲归田,谁也不能阻止。”
1928年12月的一天,良一在江北县政府(今江北区政府)广场召开裁军大会,向全旅六团官兵作最后一次讲演,他激动人心地说,“北伐虽已成功,而国共合作破裂,军阀又开混战。我们川人的目标,大巴山儿女的志向,是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去建功立业,而目前祖国内忧破裂,外患列强,军阀们都在扩充实力,谋一己之私利。国事川局既然如此,我只好走解甲归田的道路,弟兄们,跟我一起回通南巴老家吧!大家回去务工务农经商,都来建设国家!大家要明白,国家的出路,才是每一个人的出路哟。”裁军大会后,他将十八岁的内侄叶代明委托排长刘自国(巴中县三江场人)率先带回今平昌县兰草渡,交其父母,办理裁军手续后,他即回老家。1988年,时光过了五十个春秋,当年的士兵们向我谈起良一在裁军大会上精彩的演讲,老人们悲喜交加地说,“那天,我们的心境,就像一家亲兄弟,要各散五方一样,个个泪流满面。”一老叟作诗赞曰,“北伐功成归故里,风高严濑灿巴山。”把他比作辅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同乡严濑。
五、解甲回乡 护卫苍生
1951年3月,刚组建一年的中共巴中县委有一份机密文件上报川北区党委,文题是“我县人大常委会驻会副主席叶良一的情况报告”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在当地群众的威信很高,一般群众都很相信他。”为了求证这一结论,我深入群众调研,并查阅了史料和他的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