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一:辛亥老人的九十人生
辛亥革命网 2011-10-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叶光宗 查看:
叶良一,号菁年,川北人称“白胡子”,1883年生,1973年病逝,享年九十岁,他一位是著名的书法家,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推翻满清到建设新中国的辛亥革命老人。文革中他以九十高龄在人民政协驻会副主席的工作岗位上辞世,四川没有第二人,在全国罕见。他在川东北享有盛誉,深受人民的爱戴。
一、加入同盟会 走上革命路
叶良一出生在清末一个农民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私塾的秀才,1905年秋,他与朱德,字玉阶一起,先后在阆中和成都应试,玉阶录取成都师范学堂,后考入云南讲武堂,良一直接考入清廷开办的成都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该校全部由日本教官教学。在校三年,良一收到同乡同学、同盟会日本总部评议员董修武,由日本寄来的《民报》并在同学中秘密传阅。不久,他帮助二十岁的盟弟康心如(抗战时重庆中美合资的美丰银行董事长)在成都盐市口租下一间小铺面办起一家书店,亲题招牌“粹记书庄”,公开发行古籍书画,暗中发行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自此,同盟会的纲领传播于成都。1908年良一毕业分配到新军十七镇任炮兵排长,次年升任连长,1910年他由董修武和罗伦介绍加入同盟会,是成都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良一根据同盟会四川支部书记董修武的指示,与军中的同乡同学李劲枝、吴震等一道,在新军下级军官中秘密发展同盟会员,包括后来成为风靡大西南的刘湘、杨森等众多实力派人物。
1911年春,四川爆发保路运动,同盟会四川支部书记董修武和四川保路同志会负责人罗伦、张澜派他打入哥老会内部并担任冠英社社长,任务是发动和联络哥老会参加保路运动,并接受同盟会的领导,组织保路同志军。良一以假日到成都各茶馆,与哥老会成员密切交往,结交不少袍哥兄弟。1911年8月,成都市郊广汉、金堂和双流等县哥老会首领孙泽沛、吴庆熙、丁厚堂等,各带领同志军队伍向成都进发,川藏边务大臣兼四川总督赵尔丰急忙下令巡防军分道截击,并上报清廷。北京内阁一时慌了手脚,下令川汉铁路督办兼两江总督端方率湖北新军主力入川镇压,造成武汉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1年11月良一等同盟会成员在新军配合四川革命党领袖董修武,宣告四川独立,成立四川军政府。十天后发生巡防军叛乱,史称“成都12月8日事变”,良一奉新军师长周俊令率炮兵二营入城平叛,首先保护藩库,当他赶到时库银已被抢劫一空,即奉命坚守四川军政府所在地皇城,与清巡防军激战七天七夜,四川军政府幸免于难。为表彰良一功绩,1911年12月四川都督尹昌衡升任他为炮兵二营少校营长,直隶四川军政府,驻扎将军衙门。
四川军政府成立后,董修武任政务总理兼民政和财政部长,良一亦大力支持,与修武不辞辛劳,往返数次,同重庆的蜀军政府谈判,使四川的两个军政府合并统一。修武与良一既同乡同学,又同师,同是父亲叶华秋的私塾学生,自幼关系甚密,四川新政府成立后,总理董修武政务繁忙,对南京、北京和各省电文,对全省各地公文,多授意负责警备军政府的良一协助办理。
民国三年,袁世凯想复辟帝制,将川督尹昌衡、滇督蔡锷等人骗到北京,派心腹接任川督,良一和修武等革命党人遭到迫害,董出走川北,后被暗杀,叶被编余遂告假,以老父八十有余流连在乡,日以下田种地,作坊煮酒为乐事。后任川督以其才华任命他为督署中校副官,他决意隐归田园,拒不赴任,不愿为袁氏效力。
二、讨袁护国 两任县令
1915年讨袁声起,良一受张澜函邀,弛赴南充组织四川讨袁护国军,任十二团团副兼司令部参谋,奉四川讨袁护国军司令张澜令,亲到川北的通(江)南(江)巴(中)广(元)昭(花)剑(阁)六县商借民团枪支一千余条,沿途动员青年四千余人加入讨袁队伍,壮大革命力量,开赴川东长江防线,阻击袁世凯令曹锟率领的四川征讨军。在丰都一战,良一亲自瞄准敌人开炮,将袁军打退到长江中,取得讨袁胜利。
1917年他与护国军二师四十三旅少将旅长李挽澜(巴中人)率兵四团与一师刘湘率所部四团在川南泸县激战,泸县三次取得三次失守,李旅长前线阵亡,良一趁夜将李遗体运往后方师部收殓,他在前线仍以李旅长名义发布文告,坚持月余,让人免生疑虑,维系军心民心,对外他假称,“李旅长因病回后方治疗,旅长一职由团长吴泽周代理。”四川护国军指挥部远在资中,该旅下属四团官兵川北籍居多,一致拥戴该旅少将参谋长叶良一升任旅长一职,而良一却向师长钟体道举荐上校团长吴泽周升任旅长,四川护国军移驻陕南,旅长吴泽周在军中病故,师长不同意团长潘文华升任旅长,良一从西乡赶至汉中,趁夜谒川督,表明顾全大局,他甘为人梯,川督方允许潘文华升任旅长,半年后该旅回川驻通南巴三县,潘升任少将师长,进而一路升迁至上将和刘湘的接班人。
1920年良一在巴中获悉刘湘败走阆中告急,又无军饷粮草来源,此时他仍任潘文华师少将参谋长,送去银圆两万元,解刘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