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寓居青岛时所倡办的“十老会”(7)
辛亥革命网 2011-10-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4、刘廷琛之父刘矞祺(1842—1920),时年73岁,字云樵,以字行,号髯樵,江西省德化县人。丁卯举人。清光绪二十四年任嘉兴知县,二十六年兼秀水县知县,清两浙盐运使。清遗民在逊清帝制解体以后,中国社会进进入了一个空前混乱的时期,时人的普遍感叹。刘矞祺也曾说“数千年纲常之大变”。刘矞祺善游,留有名胜联多处。九江甘棠湖名胜联刘矞祺《题烟水亭》云:“故国如此湖山,莫艳说杭颖名堤,秦淮画舫;举目不殊雨景,却悄忆蓬壶日月,太液烟波。”庐山名胜联有:“尽日游山不倦;此怀与水同清。”“石洞流甘露;仙崖乐最真。”“如临仙境;别有人间。”杭州名胜联《题道村》云:“宦海忆同舟,曾经万顷波涛,到此处方知实地;圣湖留别业,占尽六桥风月,是君家本有仙缘。”尤工书长于汉碑,遒劲浑雄,有名于时。传世名联有质地:水墨纸本。款识:春伯仁兄大人法正。钤印:白文印:臣祺印朱文印:刘氏云樵。刘云樵在十老会留诗云:“苍茫世局谁能料,将相联翩到海滨。自叹邱园归白发,却因风月证前身。乱离敢向从头说,欢会翻教破涕新。太息耆英真盛事,几时寰宇靖风尘。”
1920年10月6日《民国日报》载《亡清余孽祝寿之怪象——“议政大臣”刘廷琛之父》略云:“在张勋复辟时被任为议政大臣之刘廷琛,其父矞祺,号云樵。母某氏,今年均八十岁。廷琛特自青岛归来,与其弟廷琦,于本月二日(旧历八月二十一日)庆祝双寿。一时贺客盈门,官场惟道尹晋省未回,余均齐集。中堂高悬废帝亲书“福寿”二字。廷琛遍告来宾云:‘余先师傅(指陈宝琛)来书云,皇上赐福寿二字,真正御书,惟恐寿期不能赶到,不料昨日适由邮局送来。’……其他亡清余孽所赠祝联甚多,狂悖之辞几不胜纪。载沣、铁良、升允、陈宝琛、冯煦等同自青岛寄来祝礼。张勋一联,即悬于废帝福寿字之两旁。有寿屏十二幅,每一余孽写一幅,合十二人而成。……而是日来宾概行跪拜礼,即吴镇守使亦戎服下拜,恬不为怪。观此等现象,深足为民国前途忧也。”1928年,是刘廷琛六十岁生日,溥仪赐赏“琨玉秋霜”匾额一块,衣料二袭。1922年胡思敬卒,刘廷琛撰《胡公漱唐行状》。1923年张勋卒于天津,刘廷琛亦曾伙同寓青岛的黄曾源、陈诒重、温肃、升允等送去挽词悼歌。当时他随其子刘廷琛在青岛湖南路的住处,书室潜楼。
5、劳乃宣时年72岁,浙江桐乡人。清同治十年进士,官至清大学堂总监督。劳乃宣在《韧叟自订年谱》里阐述自己为什么移居青岛:“青岛为德国租借地,国变后中国遗老多往居之,德人尉礼贤笃志中国孔孟之道,讲求经学,设书院于岛境有年,与我国诸寓公立‘尊孔文社’,挽周玉山制军来函招见主持社事,适馆授餐,情意优渥,于十月移家至岛。”1913年秋,劳乃宣应周馥函招前往青岛,主持德国人尉礼贤组织的“尊孔文社”,并移居青岛。曾作《青岛尊孔文社建藏书楼记》,颇有史料价值。劳乃宣为“十老会”留诗云“绿野东山望并清,披裘我愧酒同倾。睢阳只自传图画,司马何劳识姓名。惟剩海滨栖大老,那寻洛社咏耆英。田横岛畔寒风劲,好与苍松共证盟。”1914年作《济南小住——闻战衅》诗云:“避地重来泺水滨,抚今伤往一霑巾;僧丁张李还祠庙,都是先朝敌愾臣。”“日德之战期间,一度移居曲阜”,劳乃宣有《携子女泰山游咏》云:“序云:‘癸丑(1913)移家青岛,有东归胜咏之作,居数月,(1914)七十二岁,携絅、健两子,缃、缜两女,暨孔氏外孙(曲阜)祥柯、祥勉、祥达同游泰山。’诗:‘频年泰岱志寻幽,今日驱车惬素心;儿女本为游岳累,我携儿女共登临。举目岩岩气象尊,蓝舆安隐陟天门;置身不觉青云上,一览群峰尽子孙。迎旭亭高冒晓寒,东隅惆怅雾漫漫;忽惊眼缬花生眩,碾上彤轮碧霭端。仰视长空杲杲晴,俯看云海莽然平;始知身出尘寰表,忘却人间万虑营。日观崇高石坞幽,水簾御帐各悬流;一邱一壑皆殊胜,併入奚囊笔低收。新甫徂徠迤逦平,悠悠鲁道汶流清,舞雩归咏曾游地,携幼重来百感并。又向南池问旧游,残阳古道省松揪;归舟记得从玄去,回首鸿泥十五秋。登岳归来懒看山,朝朝读易掩柴关;桃源忽讶传烽火,变幻风云顷刻间。’”作《寄寓曲阜》诗云:“依归愿近圣人居,且傍宫墙托敝庐;一任浮云苍狗变,饭疏饮水读吾书。”《青岛战争毕尉君书来约复往复期以来春》:“传来尺素武城书,薪木无伤寇退初;记取家山春信早,好修墙屋赋归欤!我本东西南北人,水萍风絮总前因,心安何处非吾土,岂必深山始避秦。”“旋又移家青岛,居礼贤书院。”居青期间其诗作不少,赞美青岛景观,颇重见景生情、感怀伤世,尤有记实载史味道。曾有《意国飞机莅岛》一诗记述意大利飞机来青岛在汇泉广场表演的情形。并考证其劳氏先祖,“居东海劳山,是劳山者吾家最古之祖居也”。劳乃宣在青岛居住期间,曾多次游览崂山,当时所有诗作多收在《劳山草》里,自序云:“癸丑冬,自涞水移居青岛。以在劳山之麓为吾家得姓之地,固自号劳山居士。居此所得之诗,录为《劳山草》。”他在《乞金甸丞画劳山归去来图》诗自序云:“癸丑(1913年)冬,应德儒卫礼贤尊孔文社之招,移家青岛,在劳山麓。《通志•氏族略》云:劳氏其先,居东海劳山,是劳山者吾家最古之祖居也。此行为归故乡矣,因乞金君作此图诗以将意。”诗云“东海劳山本故邱,遥遥先泽数千秋。此来便作家山看,莫认乘桴汗漫游”等,可见劳乃宣自认崂山为自己的故乡。劳乃宣居青岛讲学期间,仍惓念前朝。凡清廷典礼,皆至京师,随班行礼。撰文仍用清朝年号故历。如在《青岛尊孔文社建藏书楼记》,下署“大清宣统六年”。讲学论经,仍不忘复辟清室。劳乃宣《拜访‘恭邸’谒恭王》诗序云:“春暮游会前,观樱花,归过恭邸别墅,玩所藏书画,留饮赋此谢之。”诗曰:“暮春天气尚披裘,山外茫茫海色深。霞绚朱樱干树密,径循翠柏两行幽。淮南秘籍窥鸿宝,梁苑清晖步鹤州。一小客星无酒力,不须酩酊醉相留。”他不时同居青岛复辟者往还。初着《共和正解》,为宗社党吐气;1914年6月,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解散国会,设置参政院,并邀劳乃宣出任参政,虽辞去,但仍关注袁氏动向。当袁世凯正在进行帝制阴谋活动,劳乃宣以为有机可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劳乃宣为避战乱于同年8月22日寓居济南,旋又迁曲阜,并在7至9月间先后写成《续共和正解》、《君主民主评议》,与前着《共和政解》一并刊印,鼓吹复辟邪说。广为发放,又分别致信徐世昌、赵尔巽等人,请将其著作转交袁世凯。他异想天开的竟要袁世凯十年后“还政”于“宣统皇帝”。同时发表文章说:“项城之心,实未忘大清也,实为众所共见”,希望袁世凯等到宣统成年时“还政于大清”。劳乃宣之此举,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谴责,被名记者黄远生指为“大抵复辟邪说,行劳乃宣正得《共和解》一书为之厉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