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的最后一年:共和的殉道者(3)
辛亥革命网 2012-03-19 00: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牛力 查看:
陈天华的共和思想日益明晰。在1903年写作《猛回头》时,他还有着强烈的排满思想。到1905年初,又一度幻想过君主立宪。而在1905年末,陈天华成为了民主立宪思想的播火者。他明确提出,中国人民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后,所能建立的“最美最宜之政体”,就是共和政体。
在其小说《狮子吼》中,陈天华描画了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共和理想国。在他的幻想中,甚至看到了一本金字标题的《共和国岁计统计》:“全国大小学堂三十余万所,男女学生六千余万。陆军常备军二百万。预备兵及后备兵八百万。海军将校士卒共一十二万。军舰总共七百余支。又有水中潜舫艇及空中战艇数十支。铁路三十万里,电车铁路十万里。邮政局四万余所。轮船、帆船二千万吨。各项税银每年二十八万万圆。”
“取缔规则”
1905年底,陈天华关于民主共和的思考达到巅峰之际,他的生命却因为一个偶发事件走向终结。
日俄战争结束后,战胜国日本要求清政府从速转让沙俄在东北强租的土地、铁路、矿藏等,作为交换,日本政府于11月2日颁布了“取缔规则”,即《关于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约束留日学生参与反清政治活动。
该规程其实还有“规范学制、完善教育”的积极一面。当时约有一万多中国留学生涌入日本,其中约有三千多人“欲进校而不能”“欲归国而不可”,只好在社会上闲游。一些野鸡学校乘机牟利,“受到日本各界严厉指责”。当时的留学生鱼龙混杂,少数人常常“出入于酒楼妓馆”,毁坏了中国留学生的形象。
但“取缔规则”颁布后,因为干涉了中国留学生的行动,遭到了强烈反对。其整顿留学教育的积极意义被湮没了。
陈天华起初对此尚能保持冷静。虽然他也觉得该规程是“剥我自由,侵我主权”,但他同时也认为,“日本政府对其本国教育秩序进行规范是无可指责的,而且从《规程》所列内容来看也是符合实情的”。
他并不赞成罢课这样的群体政治活动,担心留学生不能统一行动,贻人口实,还拒绝了宋教仁约其撰写文章支持留学生运动的要求,表示不愿意“徒以空言驱人发难”。
但另一方面,他又深深被留学生的热情所感染。
牛力认为,陈天华始终将中国的未来寄望于“中等社会”,主张通过中等社会对下等社会的教育、领导,来完成革命救国。而当时的留学生群体,就是陈天华心目中的“中等社会的中坚力量”。虽然对留学生的素质低下他也有诸多批评,但总是希望能有所改观。
不幸的是,陈天华担忧的状况果然出现了。留学生内部意见混乱,行动散漫,留日学生总会干事杨度不再出面,推给干事曾鲲化,曾亦不肯担负其责。当时肄业于日本实践女校的秋瑾无奈痛哭了一场,痛斥中国人办事虎头蛇尾,表示此后不愿意再与留学生共事了。
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仍在进行中。12月7日,《朝日新闻》报道:“东京市内各校之清国留学生八千六百余人集体停课。”该报评论:“此盖由于清国留学生对文部省命令之解释过于偏狭而生不满,以及清国人特有之放纵卑劣性情所促成,惟其团结之力则颇为薄弱。”
《朝日新闻》对中国人的轻蔑言辞极大地刺激了陈天华的神经,但这又并非空穴来风。悲观愤懑的陈天华于当天写下了著名的《绝命辞》,希望以死劝诫国人,“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陈天华之死
1905年12月,陈天华走过了一整年的疾风骤雨,还是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结束了自己30岁的年轻生命。
《民报》第二期刊登《祭陈星台先生文》称:“物以极而必返,情以真而忍去。”
“取缔规则”风波其实并非陈天华赴死的真正原因。在《绝命辞》中,他极为理智、冷静地表示:“鄙人死后,取缔问题可了则了,切勿固执。”他解释自己的动机:“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
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牛力在《陈天华评传》中详细探寻了陈天华自杀的复杂缘由。
陈天华的性格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悲观。好友徐佛苏描述他:“其情形终日如怨如慕,其言论终日如泣如诉,不曾见有眉目清爽之时。”他阅读史书读到奸佞扰乱朝纲、外族侵略中华,会一连几天闷闷不乐。
这种性格或者与他家庭贫困、早年生活孤寂有关。陈天华10岁时,母亲在贫病中去世,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在乡间提篮叫卖,帮人放牛。因为早期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他的文章中常常有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