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的最后一年:共和的殉道者(2)

辛亥革命网 2012-03-19 00: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牛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05年,是陈天华思想冲突最激烈的一年。他的民主共和理念逐渐走向成熟理性,而他的悲观失望却无法排解,最终选择了以身殉道,蹈海自杀。

  “在近代中国那个激荡的变革时代,生活在其中的人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选择:传统与现代、革命与改良、激进抑或保守……这使得人的思想和取向也表现得‘流质易变’,很容易陷入彷徨和矛盾之中。”牛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牛力认为,陈天华在1905年初的思想波动,与大环境的改变有关。日俄战争爆发后,实行立宪的日本最终战胜了实行专制的俄国,极大地刺激了1904至1905年间中国立宪思潮的兴起,清廷也不得不摆出了维新立宪的姿态。此间就有杨度等一些有革命倾向的青年也开始转向立宪救国。

  陈天华无疑也卷入了这股时代潮流,虽然没有就此转换到改良派的立场,但他越来越注重国民性的改造,意识到文明有序的革命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国民才能完成,而不是单纯推翻满清政府就能达到。

  陈天华对清政府其实也并未抱有太多的幻想,他仍旧异常抑郁。

  在一次留学生的饯别会上,陈天华边哭边陈述波兰、印度亡国的原因,认为中国实在是汇集了这些国家的弱点,难以计数。说到伤心处,“忽然大哭一声,仰倒在地,口沫交流”。在座的人先是大吃一惊,而后又一起相对痛哭。

  陈天华甚至产生了宁愿死也不愿意目睹中国亡国的悲观想法,他对友人说:“吾实不愿久逗此人间世也。”

  共和理想国

  1905年7月28日,陈天华与革命领袖孙中山见面了。陈天华衷心钦佩孙中山,盛赞他“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

  陈天华的绝望心情为之而一振。他在革命党人中力主追随孙中山,并成为了中国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

  在同盟会筹备会上,孙中山草拟了一份盟书,大家公推黄兴与陈天华二人审定,确定了盟书誓词为:“××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有渝此盟,任众处罚。”

  众人签署完盟书后,孙中山和各会员一一握手庆贺。忽然,房屋后面的木板倒塌。孙中山立即说:“这是颠覆满清的预兆!”会员们鼓掌欢呼。

  陈天华还积极参与草拟同盟会会章,几乎天天和黄兴一起前往孙中山驻地,共同研究革命问题。

  这一时期,陈天华意气风发,“与数月前整天泪痕不干的情形相比,判若两人”。他再度被磅礴新生的革命气象激发出创作热忱。

  1905年11月,对近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报》正式在日本东京创刊。孙中山亲自撰写了发刊词,提出了著名的“民族、民权、民生”诉求。“三民主义”第一次见诸报端,有关民主革命的重磅文章也随之一气抛出。

  创刊号共刊载17篇文章,陈天华一人就占了7篇之多。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查阅《民报》创刊号及1928年由民智书局出版的《陈天华集》,这些文章包括:《记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中国革命史论》《怪哉上海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