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的最后一年:共和的殉道者

辛亥革命网 2012-03-19 00: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牛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05年,是陈天华思想冲突最激烈的一年。他的民主共和理念逐渐走向成熟理性,而他的悲观失望却无法排解,最终选择了以身殉道,蹈海自杀。
 

  1905年初,流亡日本的陈天华去横滨拜见了梁启超——这个过去被他斥之为“最轻最贱”的改良派领袖,此后,两人又多次互通书信。

  这是一场不寻常的交往。一个是被公认的“革命党之大文豪”,一个是素有影响力的保皇党魁。虽然是短暂相会,梁启超却“敬其为人”。他曾在陈天华自杀后说,当世诸君子中,能懂得陈天华的,“不若吾真且深”。

  陈天华,字星台,是脍炙人口的《猛回头》《警世钟》的作者。在书中,陈天华痛陈亡国灭种的危机,写道:“要保皇的,这时候可以保了,过了这时没有皇了;要革命的,这时候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一刻千金,时乎时乎不再来,我亲爱的同胞,快醒!快醒!不要再睡了!”

  这两本书均在1903年出版,当即风靡中国,尤其在长江沿岸各省最为流行。宋教仁曾在日记中记录:“倒卧于席上,仰天歌陈星台《猛回头》曲,一时百感交集,歌已,不觉凄然泪下,几失声。”他在其后悼念陈天华的文章《烈士陈星台小传》中称:“近年革命风潮簸荡一时者,皆烈士提倡之也。”黄兴当年在湖南、湖北策划武装起义时,就曾大量翻印该书,大规模散发,为辛亥革命在武昌引爆,埋下了火种。

  1904年底,由于参加黄兴领导的未遂长沙起义遭到搜捕,陈天华不得不东渡日本避难。他进入法政大学,开始研读西方近代政治社会学说。这些学说,冲击着陈天华的思想,但是一路挫败,也使得他怀疑这在中国能否实现。

  由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日夜忧心,陈天华“情绪悲观,神色憔悴,每与友人提及天下大事,都未语泪先流,有时几乎整天泪眼不干”。

  “迷路的同志”

  1905年的陈天华,就是在这样苦闷的心境下,与梁启超会面的。2006年南京大学青年学者、《陈天华评传》作者牛力评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与国家主义显然影响了陈。这些影响表现在陈天华不久后写作的《要求救亡意见书》以及此后陈天华思想的深层痕迹中。”

  《要求救亡意见书》的写作与1905年初危急的东北局势有关。

  当时正值日俄战争,这场争抢在华势力范围的厮杀就在中国东北境内进行,清政府没有能力约束交战双方,只好宣布“局外中立”。1905年1月,日本《万朝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预言中国即将被瓜分,这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引起了骚动。

  陈天华当即撰写了《要求救亡意见书》,要求满清政府实施宪政、救亡图存。他提出,应当实行变法,早定国是,予地方以自治之权,予人民以自由、著述、言论、集会之权。同时,国民应当承担当兵、纳租税、募公债、为政府奔走开导的义务。

  陈天华进而决定身体力行,预备拼将一死,去北京上书。这在留日学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如果大呼反清革命的《猛回头》《警世钟》作者,竟要在北京紫禁城的丹墀下三跪九叩,吁请清朝皇帝恩准立宪,这无疑是给垂死的清朝政府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必将给革命事业造成极大损害。”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著名学者陈旭麓、费成康1985年撰写的《邹容和陈天华》一书如是评论。

  黄兴、宋教仁等“决心帮助这位一时迷路的同志”。他们责备他受到保皇党的策动,改变了革命宗旨,坚决反对他北上请愿。

  经过革命友人反复劝说,也因为受到日本警署传唤,在内外压力下,陈天华放弃了上书请愿的念头。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