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志名家陈作霖(3)

辛亥革命网 2012-02-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陈作霖是近代南京的著名学者、和史志学家,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家、经学家、史志学家。毕生致力于教育、文学、经学和史志学。 ,南京方志

  《金陵通纪》十卷续纪四卷。(清)清陈作霆撰。清光绪33年(1908)瑞花馆刊本。是志为编年体,上述邃古,下迄晚清,甄列史之关于金陵者而备列之。《金陵通纪》所叙内容,上述黄帝,下迄明福王。凡政权更迭、兵事、钱赋、科举等皆有记述。为金陵地方大事记,当时汪士铎老人在为之书序时曾誉为“不浮誉、不隐恶”之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通志作品。卷1黄帝至建衡4年(272),卷2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至东晋恭帝元熙2年(420);卷3宋武帝永和元年(420)至顺帝升明3年(479);卷4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了9)至和帝中兴2年(502);卷5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敬帝太平2年(577),卷6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至祯明3年(559);卷7隋文帝开皇9年(589)至宋太祖开宝8年(975),卷8宋太祖开宝8年(975)至恭宗德佑元年(1275);卷9元世祖至元12年(1275)至韩林儿死吴乃建元“吴”元年(1368),卷10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福王弘光元年(1645)。涉笔谨严,征引翔实。《续纪》4卷:卷1清顺治2年(1645)至雍正12年(1734);卷2乾隆元年(1736)至嘉庆二25年(1820);卷3道光元年(1821)至咸丰11年(1561),卷4同治元年(1862)至13年(1874)。《续纪》于咸同以来之太平天国事所记尤详。所载不专建康,体例谨严。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评云:“是书为编年体,起皇古迄明末,涉笔谨严,徵引翔实。”

  从1878年7月,陈作霖即在可园开始着手一生中最大的一部煌煌巨著、金陵地方人物传记志——《金陵通传》的编纂工作。前后历时30年始成,其所甄录的资料:有《二十四史》、《帝里人文略》、《建康实录》、《诗汇姓氏录》等著作外,他还广泛甄录了府县诸志及稗官小说笔记中的有关资料。在撰写此书期间,他与冯煦、甘元焕、秦际唐等校勘了朱绪曾选辑的清代《金陵诗徵》;又选辑《四朝金陵文钞》16卷,这样,他就进一步掌握了大量有关清代人物的资料。《金陵通传》四十五卷补遗四卷续传一卷附姓名韵一卷(清)陈作霖撰·清光绪30年(1904)瑞华馆刊本;1986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是书全为人物传记,收录范围是江宁府属7县自成周以下逮至当世人物。金陵为人文渊薮。陈氏甄录诸书,以二十四史为主,《景定》、《至正》2志辅之,而路氏《帝里人文略》、朱氏《诗汇姓氏录》亦一大宗,其余府、县各志以及大家谱碟,下逮稗官小说,亦酌情参录,历30年之力乃告成。书中体例,以朝代为次,但其苗裔即附其下,不再以某代为断,其余则各据时之先后,择事迹相近者汇为1卷,论断之言即随其后。具体标准有四:1.人与事各从其类,合传例也,2.门第相及,世家例也,3.年代递次,立表例也,4.每卷括以定评,论赞例也。末附其子诒绂撰《金陵通传姓名韵编》1卷,以韵为母,以姓为子,相当于现在的人物索引。是书上自春秋,下止清光绪庚子(1900年)。凡50万言,所作各传,不列子目。按年代顺序排列,作纵的联系。人与事各从其类,作横的联系。门第相及,利用谱牒,以一家族为中心,作纵的横的联系。合诸传为一大传,凡二千多年间金陵三千余可传之人物皆备,故名之为“通传”。1940年与补遗四卷合刊付梓。该书断承发扬了《史记》中世传体特色,使金陵地区六朝世裔文化得以体现。这部巨著问世后受到广泛好评,其与《金陵通纪》合称为陈作霖的两大传世之作,而《金陵通传》尤为世人所珍重,早在1910年即传入欧洲。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清代江苏地方史善作,仅有《金陵通传》及汪中的《广陵通典》。《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陈作霖撰是书“事详词核,意在表微,补逸矜式,乡闾竭三十年之力乃告成也。”

  陈作霖参纂《[同治]上江两县志》二十九卷首一卷。(清)莫祥芝、甘绍盘修,汪士锋等纂·清同治13年(1874)刻本,清光绪2年(1876)重印本。上为上元县;江为江宁县。上元、江宁行政区划时分时合,畎亩相错,阡陌交互,山川人物,风俗物产,大略相似,析之实难。上元令莫祥芝(后牧通州)和江宁令桐城人甘绍盘遂纂修两县合志,以使上元、江宁二县珠联璧合。参与纂辑者还有陈作霖、秦际唐等10余人。是志分5类:记、考、谱、录、图。记与谱皆为表,考即志,录即传,实仿《至正金陵新志》而易其名。又仿《〔正德〕江宁府志》,详分28门。卷首为天章,正文顺次为圣泽记、大事记、山考、水考、城厢考、田赋考、食货考、学校考、兵考、祠祀考、建置考、艺文考、秩官谱、科贡谱、列女谱、古今人物谱、方迹谱、咸丰以来兵事谱、忠义谱、贞烈谱、名宦录、乡贤录、忠义孝梯录、着旧录、方技录、方外录、图说、摭佚、叙录、商例。汪氏重视采访,持笔尤为慎重,主张采访“不容不周”,“采访之词,质胜于文,稍加偷扬,即非信史”。如其于《咸丰以来兵事谱》叙太平天国战事始末,虽立场有异,但记述较详。瞿宣颖《方志考稿》认为此门与《古今人物谱》一门均为“特创之例,……固见特识。”《城厢考》对于历代城郭、宫室苑等,皆标举坊里,前闻旧迹分注于下。详载其本末,详密超过《〔至正〕金陵新志》及《〔万历〕上元县志》。并于《田赋》外,特立《食货》一门,“条其所产之独,举民生日用饮食之质”,手法奇宕,错综变化,莫可测其端倪,实效《史记》货殖之体。是编纂者,皆文章名手,娴习掌故,故能资以群力,文献有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体例精详,文章尔雅”;《方志考稿》赞其“文字雅驯犹其余事,终为近代良志也”,评价都很高。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