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志名家陈作霖(2)
辛亥革命网 2012-02-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陈作霖晚号“可园””。《秦淮志》载:“可园在南干道桥西,陈作霖先生居此,有寿藻堂、瑞花馆,地不甚广。”缘于1875年中举后,曾在南乾道轿利用宅后空地筑“可园”而居之,四方过南京者多来访问当时可园与薛时雨的“薛庐”(今清凉山)、缪荃孙的“艺凤楼”(今颜料坊)、陈三立的“散原精舍”(复成桥)同为名满南北的南京名园。且历史最长,逾四十年而不衰。在安品街20号的可园,是百年老屋居住的陈祖耄夫妇,是陈作霖年届八十时得到的最后一个孙子。陈老夫妇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三个儿女常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晚境尚称安逸。老人惟一牵挂的就是故居尚存的这4间木结构老屋。由于年久失修,已是破败凋敝:大门早已拆除,大花园也已成了元件五厂的车间,柱础、石鼓、井圈散遗在 瓦砾荒草之中。安品街20号的门牌已经消失,只在旁边的墙上还写着“20号”的字样。拐进去大约2米,一个古老陈旧的院落出现在记者眼前,院子里颇为杂乱,已很难看出昔日深宅大院的痕迹。现在居住在20号内的侯先生告诉记者,这里正是陈作霖的故居可园,“陈作霖是清朝的举人,他们家可是当时的大户人家”。不过如今可园只剩下记者看到的这一部分,大约只是从前的一半,以前这里有1000多个平方米,现在大概只剩下500平方米,后面的大花园已经没有了,里面建了一排房子,已不属于陈家。在拓展人文景观、倡导六朝文化、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请人们记住史志学家陈作霖的名字,对其故居加以保护。
(图为周陵)
陈作霖历任崇文经塾教习、奎光书院山长。1864年10月,入钟山、惜阴两书院肄业,与同学生刘寿曾、冯煦、姜渭、姚友海、秦际唐、朱绍颐、何延庆等互为推重,形成了一支南京文坛的新秀队伍。
1868年,陈作霖随著名学者汪士铎学习古文。其间,他参加了由汪士铎主持的金陵官书局校勘刊刻经史书籍的工作,并以此机会得以进一步“博览群籍”,丰富学识。1875年(光绪元年)陈作霖中举人,时汪士铎主修《上江两县志》,陈任分纂,此志为当时良志,以文学典雅、考证精详而称著。后汪士铎主修续纂《江宁府志》,陈仍任分纂。当时县志局、府志局均设在解放后的秦淮区金沙井36号、34号。这两次参与官修志书,为他日后撰著《金陵通纪》等大部学术著作,积累了经验。
南京是六朝故都,素以文物鼎盛居东南各省之冠,但累经动乱,损失破坏最大。陈作霖醉心家乡文化的研究,中举后放弃高官厚禄,苦心著述,不久,他即开始撰写生平两大部代表性著作之一的《金陵通纪》。该书后于1877年前十卷辑成,后又续成四卷,凡十四卷,1880年全书脱稿,1907年刻印而成。而作霖之父陈葆常先生一生中,对南京文献资料的搜集,做了大量工作,上自六朝,下至明清,无所不收,尽其所猎。这为陈作霖写作金陵史书提供了丰实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