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仁在辛亥革命前后(3)
辛亥革命网 2012-02-02 00:00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魏华龄 查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各省纷纷响应和宣布独立。广西同盟会支部得到消息后,耿毅、何遂、冷遹等立即决定响应起义。但当时广西巡抚沈秉堃和掌握旧军的藩台王芝祥,对武昌起义抱怀疑态度,当时王芝祥还兼中路军统领,统领巡防营22大队。武昌起义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广西宣布独立是九月十七日,相距将近一个月,在这近一个月中,谘议局议长黄宏宪、议员蒙经等多次同沈秉堃、王芝祥协商,分析当时全国和广西的革命形势,指明利害前途,说得沈、王无言以对,被迫同意广西宣布独立,并决定九月十七日开大会宣布独立,九月十九日举行庆祝,推举沈秉堃为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广西宣布独立,加速了清王朝的跨台,这不能不归功于桂林同盟会革命党人的斗争和努力。
广西宣布独立时,李任仁在桂林广东旅桂学堂当教员,十九日晚正准备和同学们一道去参加庆祝会,哪知刚走出校门,就听到一阵枪声,后又听到传说:凡是剪了辫子的人,在街上都被捉去枪毙。李任仁早在进优级师范那年就把辫子剪掉了,怕出去碰到麻烦,当晚没有出去,二十日清晨借校丁吴裕的便服穿上,化妆离校到文昌门外磨豆腐的同乡李炳生家里暂住。后来才知道十九日晚的事变是巡防营里一部分湖南兵,营长下令剪辫子,他们不服从,武装叛变,碰到没有辫子的人就开枪。十九日晚陆军小学、陆军干部学堂的学生入城参加游行,由田遇东带队,刚走到通泉巷一带,恰巧碰上叛军,开枪把田遇东打死。当晚王芝祥急把城外的兵调来,才把叛乱平息下去。
广西宣布独立不久,新军混成协出发援鄂,学生军也组成参加援鄂,桂林各界开大会欢送援鄂军,参加的有机关、学校、商会及士绅共千余人,气氛热烈,李任仁也参加了。这时,沈秉堃、王芝祥也以援鄂为名离开了广西,陆荣廷继任都督,广西宣布独立就这样过去了。
李任仁于1914年辞去桂林广东旅桂学堂教员职务,回到家乡六塘镇任小学校长,1918年调任广西省立第三中学任校长,同时在法政专科学校、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兼课,长期从事教育,培育年青一代。
1921年12月,孙中山先生出师北伐,进驻桂林,12月8日,李任仁以省立第三中学校长身份代表桂林教育界竭见孙中山先生,请孙先生出席9日桂林教育界的欢迎大会并讲话。在这次大会上,孙先生发表题为“知难行易”的演讲,以此来激励大家勇于实践,敢于革命。孙先生还强调学者(教师)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教育好少年一代的重要,这是广西教育最要紧的一件事。李任仁作为一个教育家,对此铭记在心,始终不渝地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随后,李任仁还多次聆听到孙中山先生的演讲,特别是在桂林广东同乡会举行的欢迎会上,孙先生说:“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这个思想对李任仁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与孙中山在桂林的接触,是李任仁在思想上得到的又一次启迪。
1923年,孙中山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国共合作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通过《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此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李任仁认识到孙中山先生是在总结过去革命斗争屡屡失败的经验教训,正在探索出一条改造中国的新途径,李任仁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拥护国民党改组。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李任仁为纪念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积极建议并付诸实施,将桂林王城内独秀峰下辟为中山公园,在园内建中山纪念塔和仰止亭,以资永久纪念。
(本文史料除注明出处外,主要参考文献有:《辛亥革命在桂林》,桂林市政协文史委编,漓江出版社出版,1991年。《我的父亲李任仁》李海楼编著,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