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仁在辛亥革命前后
辛亥革命网 2012-02-02 00:00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魏华龄 查看:
李任仁(1887~1968),字重毅,广西临桂县会仙镇人。1910年毕业于桂林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初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国民党桂林县党部执行委员,新中国建立后为民革广西组织的主要创始人、民革广西区委会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常委,曾任全国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广西省副省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务。
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一成立,就与桂林和广西有着密切的联系。1905年至1907年,广西籍的留日学生在东京参加同盟会的就有60多人,桂林籍留日学生马君武、邓家彦、李天佐、何少川等,都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马君武还参加了同盟会的筹备工作和起草章程,参与讨论并通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邓家彦出任同盟会司法部长,回国后曾任广西支部长,李天佐、何少川等毕业回到桂林,一面从事教育工作,一面宣传革命。
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曾撰文赞扬广西人民的反清起义,并以此为例说明清廷是可以被推翻的,批驳了改良派的谬论(《孙中山选集》第63页)。同盟会成立后,同盟会员先后来到广西进行革命活动。当时到广西进行革命活动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广西籍的知识分子,他们到东京、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求学,在当地参加了同盟会,毕业后回到广西工作,同时进行革命活动;另一种情况是外省籍人士,通过各种关系来到广西工作,其中有不少是同盟会员,他们借工作职务进行革命活动。本省籍同盟会员的活动据点大多在政法、文教部门,如咨议局、法政学堂、中学、师范学堂等单位;外省籍同盟会员的活动据点,大多在军事或军事教育部门,如兵备处、新军陆军小学、陆军干部学堂等单位,他们从事新军的训练和教育工作,并实际上掌握了广西的新军。
各地来桂的同盟会员日渐增多,大家感到缺乏组织,力量分散,发挥不了作用,经一部分会员商议,决定组建同盟会广西支部。1910年8月,陆军干部学堂、陆军小学、学兵营等几个单位的同盟会员共20多人集会,大家推举耿毅为支部长,何遂为总参议,赵正平为秘书长。同盟会广西支部设在桂林南郊李家村,桂林城里的秘密机关设在福棠街魏宅(魏继昌住宅的前身)。刘建藩为学兵营分部长,杨明远为干部学堂分部长,梁史为陆军小学分部长,蒙经(民纬)为谘议局分部长。同盟会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展组织,500多学兵中就有100多人参加了同盟会,陆军小学有50多人,陆军干部学堂有30多人,谘议局的议员有10多人,商会、法政和师范学堂也都成立了分部。全市共有同盟会员400多人。
(参见曾度洪、覃树冠、魏华龄著《桂林简史》第161~162页及颜邦英主编《桂林之最》第46页)
1907年,广西留日学生马君武、蒙经、卢汝翼、万武等在桂林出版《漓江潮》、《独秀峰》两种报纸,鼓吹革命,不过寿命很短,《漓江潮》只出了两期,《独秀峰》只出了一期就停刊了。1909年出版了一个半公开的刊物叫《南报》,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成立后,为加强革命舆论宣传,将《南报》改名为《南风报》,半月刊,公开发行,每期印2000份,总主笔赵正平。除了发行《南风报》外,同盟会还由会员朱汉典经营的“翰芳斋”和“石渠书局”发行革命书刊,出售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黄帝魂》、《革命军》、《天讨》、《扬州十日记》等革命书报,还通过各种集会,公开揭露清廷的反动腐朽,传播革命思想。(曾度洪、覃树冠、魏华龄著《桂林简史》第161~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