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甘肃风云人物(3)

辛亥革命网 2012-09-28 00:00 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牛少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时期的甘肃风云人物中多为持有民主共和之理念的革命者,他们中有些为辛亥革命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水梓:“科技强国”的倡导者

     水梓(1884-1973)字楚琴,甘肃兰州人,原籍甘肃河州(今临夏市),清末贡生,甘肃文科高等学堂,北京法政学堂毕业。甘肃著名教育家,桃李满天下,擅书法精诗文。为政治法律、佛学、诗文、书法为一体的奇才,在兰州有陇上第一名流之誉。

     水梓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兰州,9岁就读于兰州南关杨辛伯的私塾。18岁时,考中秀才后入兰山书院,24岁考入北京法政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停课,水梓随即返兰,在省城联合邓宗、王之佐等,奔走呼吁,响应共和,倡组临时省议会。后因保守顽固势力反对,事败,他仍回北京就学。

     28岁由法政学堂毕业后回兰州任甘肃省立一中校长,这期间曾随黄炎培、袁观澜,陈筱庄、王天柱等人参加由民国政府教育部组织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考察。水梓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教育救国”的思想,一直心系文教事业的发展,主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他自欧美考察回来之后,深感发展科学技术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在为甘肃省工业会成立纪念特刊题词时,他写道:“神禹往矣,考工失传。货弃于地,国计维艰。科学技术,借石他山,群起建设,力能回天。”

     邓宗:兰州教育事业之先驱

     邓宗(1882—1955),字绍元,号翰清,又号汉卿,循化县道帏乡人。光绪禀生。毕业于甘肃文高等学堂,后被保送到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学习。在北京参加同盟会,任同盟会刊物《夏声》名誉赞成员。1911年春毕业回甘肃后,他积极奔走革命,响应武昌起义,1912年被推为甘肃临时议会会员,国民党甘肃支部干事,任职期间,他筹措经费,招揽人才,筹建了甘支部机关报《大河日报》。他与马安良、聂守仁等撰文抨击袁世凯投机革命的行径,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革命主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甘肃督都张炳华解散国民党甘支部,封闭了《大河日报》,并要收缴印刷设备。邓宗以民间经营为由,力争不应收缴,遂得免于充公。

     1913年6月,邓宗与王之佐、李德裕等劝募经费,在兰州南府街(今金塔巷)租赁民房为教室,创办了甘肃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出任校长,以培养小学师资。后经甘肃省议会决议,改这所学校为甘肃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迁往兰山书院旧址(今兰州三中)。邓宗对于近代教育史有着独特的贡献,尤其在推行国语教育方面,不仅是甘肃之最,更是西北之最。由于西北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思想守旧,在帝制时代从未有人提及通用语言的教育。但邓宗却开创了西北诸省国语教育之先河。而邓宗的《甘肃省立第一国语学校第三届毕业同学录序》一文是极为珍贵的西北国语文献。

     慕寿祺:“教育救国”的践行家

     慕寿祺(1875-1948)字子介,号少堂,是甘肃省镇原县平泉镇古城山人。光绪科举人,先后任教于甘肃文高等学堂,甘肃优级师范学堂、甘肃学院。著有《甘青宁史略》等。

     清末,甘肃各地废书院,兴学堂形成热潮,慕寿祺于光绪三十三年被陕甘总督生允派赴京、津、汉等地调查学务。归兰后,写成《调查录》8卷,使甘肃教育界对新式教育有所了解。

     慕寿祺从教30多年,形成了一些进步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与国家兴衰关系密切。“学务不发达,教育部改良,欲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有以知其必不能矣”;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是办好师范教育,他主张花大力气办好师范,培养大量合格师资,以救时弊;办好小学教育是发展甘肃教育事业的基础,他疾呼:“若以国家为前提,必自振兴小学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