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甘肃风云人物
辛亥革命网 2012-09-28 00:00 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牛少伟 查看:
彭英甲(1857~?),宇炳东,号铁函,河北承德人。中年投身洋务,因不满清廷官僚一味迁就洋人之习,屡不得志。至清末实行新政,在其好友陕甘总督升允力荐下,才被清廷封二品官衔,出任兰州道,总办甘肃洋务。在任期间,在兰州举院创办兰州劝工局厂,先后设绸缎、织布、玻璃、栽绒、铜铁器、制革等6科(厂),各厂技师向省外招聘,艺徒在兰州招收;利用左宗棠时织呢局封存的机器,添置短缺设备,招收工人230余人,并雇请外国工匠5人,日产毛呢50匹左右;恢复兰州制造局,并将其迁至小仓子,更名为兰州机器局,有工匠、艺徒110余人,专事修造枪炮弹药;创办洋蜡、洋胰子厂,由国外购进机器,在兰州白云观西侧设厂,产量、质量均佳;在原兰州举院创办矿务学堂,又在矿务学堂内开办农林学堂,彭自兼总办,学堂设农、林、矿、蚕各科;还开办官报书局,开始了兰州的铅字印刷;重视发展农业,创办农业试验场,兴修水利。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彭英甲与德国泰来洋行签订修建黄河铁桥合同,他亲自监督施工,当时德国驻华总领事曾向德皇禀报中提及彭英甲:“吾人对于中国人,绝不能视其为已衰颓或已失德性之人,彼在实际上尚有无限之生气……”
柴若愚:革命宣传急先锋
柴若愚(1884-1963),名畅霖,字雨亭,西固区西固乡柴家台村人。若愚幼年就随父亲外出上学,毕业于天津政法专科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著名的滦河起义,跟随施从恩、王金铭将军反抗清军。为配合革命事业,民国初年在天津以开设皮件厂为掩护,组织反清斗争,并主办《民国日报》,作革命宣传工作,将家里的积蓄无私资助给许多有识之士。人们为他慷慨惠施的革命热情所感动,亲切地称呼他是《水浒》中的柴大官人。
“九·一八”事变后,柴若愚任甘肃省民众教育馆馆长。他利用担任民教馆馆长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展馆中展出抗日战利品、枪支、武器等,还组织民间艺人在馆内茶园以清唱、快板等各种形式,进行积极的抗战宣传。
此时,由平津一带来兰的流亡学生住进民教馆内,组织起平津抗战救亡宣传队。柴若愚积极安排食宿,除自己捐助衣物外,还奔走各方、各单位号召募捐,解决学生们的困难。组织馆内职工演出京剧《黄金台》,话剧《中华民族不会亡》等剧目,影响很大,每次所得收入支持流亡学生开支。
柴若愚亲手主办《抗战新闻简报》,每日印刷张贴于民教馆内外及中央广场。在演出过程中,有时自己也替补角色登场,协助演出。他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党代表谢觉哉的好评,但也引起了当时的省主席朱绍良和教育厅长葛武毫綮的不满,借口他有赤化思想,免去了馆长职务。
柴若愚离开民教馆后,被选为甘肃省参议员和省农会会长。他曾多次到皋兰、安宁堡、柴家台等地视察民情,并自己捐资500大洋,给沙井驿村在三官庙内修建教室4座,先后从市内聘请田树楫、姚长龄、高俊德来乡执教。柴家台小学也是柴若愚父子1927年投资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