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伟的皇帝梦

辛亥革命网 2012-04-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廷在溥仪退位后,又被隆裕太后拒见时,溥伟便叫嚷道:“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本来溥伟在北京恭王府里,过着处优安闲的日子;
 

  电视剧《跑马场》乃是以出颂扬辛亥革命志士的优秀作品。《跑马场》是表现殖民地青岛时的一个爱国反帝故事,主题积极,情节生动。最近,该剧在青岛播放是令人可喜的。

  《跑马场》以上个世纪远东三大跑马场之一的青岛跑马场为平台,通过一位骑师的传奇经历,演绎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时期的故事。一九一三年春,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刺杀了即将就任内阁总理的革命党领袖宋教仁。此事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一些激进分子聚集在一起,密谋刺杀袁世凯进行报复,其中一个是皇族叛逆,小恭亲王溥伟的侄子图苏里。刺杀行动因泄密而失败,很多参与行动的人被打死,图苏里带伤逃走。从此他陷入双重的追杀之中:袁世凯认为他是叛党,革命党认为他是叛徒。在泰山脚下,奄奄一息的图苏里被猎户家女儿左小妹救起。图苏里从此改名左天一。袁世凯派兵追到泰山,找到左天一的藏身之处。关键时刻,左小妹父女挺身而出,打死追兵,再次救出左天一。历经坎坷磨难,左天一最终逃到德国殖民地青岛展开了一场同德日殖民主义者的曲折斗争,最终取得青岛回归的胜利。

  《跑马场》的播放是受人欢迎的。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也是令人感动的。然而,剧中惟一的以真名实姓的重要人物——小恭亲王溥伟,却是不够真实的。他不仅不是名爱国者,而且在青岛居住时,就同日人打得火热,联络遗老搞复辟,后来逃到伪满洲国追随溥仪去了。(见本人附文与照片)。此人的形象也缺真实。不应是那样高大壮实,年龄应在年轻些。《跑马场》小恭亲王溥伟应不用真名为好。

  清廷在溥仪退位后,又被隆裕太后拒见时,溥伟便叫嚷道:“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本来溥伟在北京恭王府(传言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的原形)里,过着处优安闲的日子;这次,因反对溥仪退位而未被采纳采,他一怒之下,于1912年春,携带几十万两白银,便跑到青岛,于风景秀丽、依山面海的会前湾畔,建起一座恭王府,即今莱阳路5号,鲁迅公园对面的海滨公寓。(1923年溥伟去旅顺居住,此宅经过修整扩建,于1942年6月15日,驻济南的伪满洲国总领事馆在青岛设立青岛分馆馆址。)溥伟他并不干心作寓公,如是图谋策划复辟,干起恢复清廷的勾当,癸丑复辟和丁巳复辟的领头招魂人就是溥伟。他还作起了皇帝梦。

  在《清稗琐缀》里,曾对溥伟的历史状况有所介绍:“前清家法,鉴于理亲王之祸,自康熙后,即不立东宫。然阿哥等之简在帝心,将付大统者,辄密书其名,藏之正大光明殿匾额内。盖恐玉几末命,仓猝非常,有所舛误也。宣宗倦勤时,以恭王弈訢最为成皇所宠,尝预书其名,置殿额内。有内监在阶下窥伺,见末笔甚长,疑所书者为弈訢,故其事少闻于外。宣宗知而恶之,乃更文宗。”说明溥伟的先祖失去继承皇帝位的机会。又云:“穆宗以冲幼嗣位,弈訢长军机秉政,其子载澂封贝勒,颇与穆宗狎,滋为不道,少夭死无子,以溥伟入继,袭王爵。德宗末叶,失孝钦皇后欢,体弱多病,又无子,以溥雋为大阿哥,旋以罪废。于是近支亲贵,凡下于德宗一辈者,人人有非分之冀矣。……溥伟自以乃祖功高,希望尤切。及宣统入嗣,伟之怨望亦最烈。顾其人薄无行,尝派为恭办丧礼大臣,辄于几宴前,向宫婢等无礼。上谕有警戒王大臣不得于祭尊时哗哭者,即隐斥之也。伟平居郁郁,尝以病废。”有人曰,治溥伟病谓:“只须皇帝一个江山一座足矣。”

  溥伟(1880—1937)清恭亲王奕訢之孙,光绪二十四年(1898)袭恭王爵位,为溥字辈年长者,在内庭行走,人亦精明能干。庚子废大阿哥溥儶时,即有继统之望。光绪病重,溥伟跃跃欲试,以为自己最有希望继承皇位,在宫内一夜未出,等候立嗣消息。慈禧决定立三岁的溥仪,由载沣摄承。知道溥位有能力,故当载沣“叩头力辞”时,责骂之余,又提醒说:如果觉得力不胜任“溥伟最亲,可引以为助。”溥伟得知很是高兴。但在遗诏中未写此事,溥伟为此大骂张之洞等军机大臣,要求修改遗诏。后又搅闹内务府。载沣有些恐慌,与奕劻入见隆裕。随后,以隆裕懿旨,严肃宫禁,除值班外,任何人不得在内住宿;又以宣统帝谕旨,令监国摄政王“代朕主持国政”,“自朕以下,均应恪遵遗命,一体服从,懿亲宗族,尤应懔守国法,矜式群僚。嗣后王公百官,倘有观望玩违及越礼犯分,变更典章,淆乱国是各圊事,定即治以国法,断不能优容姑息。”这两道命令都是针对溥伟的。对溥伟,载沣不予重任,三十四年(1908)载沣组织的皇族内阁时,只派为任禁烟大臣。溥伟认为袁世凯是“曹操”,载沣亦有同感。溥仪说“摄政王要杀袁世凯为兄报仇,虽确有其事,但是被奕劻为首的一班军机大臣给拦阻住了。当时摄政王为了杀袁世凯,曾想照学一下康熙皇帝杀大臣鳌拜的办法。康熙的办法是把鳌拜召来,赐给他一个座位,那座位是一个只有三条好腿的椅子,鳌拜坐在上面不提防给闪了一下,因此构成了‘君前失礼’的死罪。和摄政王一起制定这个计划的是小恭亲王溥伟。溥伟有一柄咸丰皇帝赐给他祖父奕訢的白虹刀,他们把它看成太上宝剑一样的圣物,决定由溥伟带着这把刀,做杀袁之用。一切计议停当了,结果被张之洞等人拦住了。”

  清季乱起,隆裕太后感到溥仪年幼,曾酝酿让出帝位,只有溥伟最有希望继承帝位。可是,武昌起义后,荫昌指挥不了北洋军,宣统三年(1911)八月二十三日,奕劻等保荐袁世凯,载沣无可奈何。溥伟日记所记极为真切:“数日后,忽起用袁世凯督师。复谒醇邸,叩其因。醇邸以袁四有将才,且名望亦好,故命他去。余曰: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景月汀谓其为仲达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卫。醇王默然良久,始嚅嚅言曰:庆王、那桐再三力保,或者可用。余曰:纵难收回成命,可否用忠贞智勇之臣,以分其势。醇王问为谁。余曰:叔监国三年,群臣臧否,自在洞鉴,伟不在政界,何敢谋此。醇王曰:都是他们的人,我何曾有爪牙心腹。”隆裕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准备让溥仪退位,确遭到宗社党的激烈反对。溥伟作为宗社党骨干竭力阻止皇帝退位,公开反对共和,而求:“太后和皇上赏兵去报国。”《清宫遗闻》云:“隆裕后之生平,既半生归于潜废,及共和宣布时,言论丰采,乃稍为外间所知。后既力主共和,故对于维持大局,排斥万难。先是皇族会议时,恭王溥伟反对最力,翌日乃请独见,后大怒曰:‘国家没有事的时侯,被他们闹得如此之糟。今日糟得这宗地步,他们又来闹了,我是不愿见他们的。’遂斥之不见。”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也曾说:“太后召集的第一次御前会议,会上充满了忿恨之声。溥伟也有一篇日记做了一些记载,内容都差不多。其中的一次会议是这样开的——太后问:‘你们看是君主好还是共和好?’又说:‘我何尝要共和,都是奕劻跟袁世凯说的,革命党太历害,咱没枪炮没军饷,打不了这个仗。我说不能找外国人帮忙吗?他们说去问问。过了两天说问过了,外国人说摄政王退位他们才帮忙。”溥伟忿纷地说:‘摄政王不是已退位了吗?怎么外国人还不帮忙?这显然是奕劻欺君罔上!’……溥伟就请求:‘太后和皇上赏兵去报国。’主战最力的溥伟看到大势已去,离了北京。”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