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杨勉斋(3)
辛亥革命网 2013-07-14 00:00 来源:洛阳晚报 作者:孙钦良 查看:
杨勉斋之墓
1911年11月,崤山之战打响,战斗异常惨烈。杨勉斋,这位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前线督军,亲冒矢石,与敌厮杀。激战三昼夜,击溃清军,克复灵宝、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12月,清廷援军到,依仗炮火优势,大肆反攻。东征军与敌激战,周旋于潼关、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之间,各有胜负,死伤无数。
其间,刘粹轩前去与敌人谈判,却被敌人杀害于陕州。临刑前,刘粹轩大骂清政府腐败透顶,丧权辱国,骂声不绝,慷慨就义;杨勉斋九死一生,屡涉险境,他所骑的那匹大黑马,在敌兵的死命追杀中,一跃而过深壑。跃过深壑后,仍欲驮主急奔,却力竭难行。大黑马长嘶一声,急火攻心,一下子双目失明,倒地毙命。
读此史料,令人唏嘘:想我革命先驱,或如刘粹轩那般临刑不惧,大义凛然,血洒疆场,为民捐躯;或如杨勉斋这样濒临绝境,一人一骑,于那深壑之中,与敌周旋——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伟业丰功,如今想来,怎不叫人追念缅思!
三
不久南北议和,清廷退位,民国成立,豫西战事遂告结束,杨勉斋参加的崤函之战,载誉史册,被列为辛亥革命最艰苦最激烈的战役之一。他在战役中的远见卓识和在突围中的果断机敏,至今还彰显于中国近代史的字里行间。
民国初建,各种纷繁的社会矛盾,摆在了革命党人的面前,杨勉斋不顾征战疲劳,衣不解带,马上投入到新的建设工作中。
1912年2月,他代表陕军赴京,商议东西两路义军改编事宜。可这时,袁世凯已经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对陕西、河南新军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闭口不提,其复辟帝制开历史倒车的端倪初现。杨勉斋看穿了袁世凯的反动本质,对其攫取革命胜利果实和独揽大权的行为深恶痛绝,坚决反对,他明确地向袁世凯表达自己对豫西民军的改编意见,要求给建制,给抚恤。袁世凯起初不同意,后来在杨勉斋和张钫的再三吁请下,袁世凯才指令北洋政府,肯定了豫西民军对清兵作战的功绩,给了相应的建制。
杨勉斋返回河南,被省议会推举为首任议长。上任后他激励同仁:“破坏虽终,建设方始,我辈一息尚存,前途茫茫,尚不得不竭尽绵力!”他认为破坏一个旧世界容易,而建立一个新世界却很不容易,于是告诫同仁不可有懈怠情绪。他纵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得失,力主地方自治,实行民主选举。
他真的是竭尽绵力,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筹划建设之中,根本不顾及身体,也不知道病魔正在啃噬他年轻的躯体。时为1912年6月,烈日之下,他挥汗奔走,日日夜夜,心力交瘁,终于一病不起。
但在病危之时,他仍和友人谈论国事,每每论及外患内忧,禁不住仰天长叹,遗恨天不假年,赐他时日。6月18日,杨勉斋病逝于河南省议会(在开封)任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27岁。河南议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于右任为他手书了墓碑,河南各界对他的英年早逝深感惋惜,前来祭奠的人久久不忍离去。有人提议把开封龙亭附近的二曾祠,改为纪念杨勉斋的杨公祠,把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俩的神牌撤去,换上杨勉斋的遗像。足见时人对杨勉斋的尊敬和爱戴。
当他的灵柩从开封车站上火车被运往洛阳时,各界民众和学生哭塞于途,车上的旅客从车窗探问:“这是送谁?有这么多孝子?”有人哭着回答:“这是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