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杨勉斋(2)

辛亥革命网 2013-07-14 00:00 来源:洛阳晚报 作者:孙钦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勉斋(杨源懋)是辛亥志士,革命先驱。毛泽东评价杨勉斋:“是位不可多得的进步人士,早年就颇有成就,若非早逝,造福于社会,必不可

  宣统元年(1909)三月,他与考入河南府中学堂(校址在洛阳)的革命志士刘粹轩结为同志,以学堂为基地,向师生灌输革命思想,擘划起义。因这个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清朝的末案(即末榜)秀才,属于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新知者,经过杨勉斋的鼓动和争取,大多数人被吸收为同盟会会员,成为豫西一带的革命核心力量,河南府中学堂也成为革命活动据点。另一个革命活动据点,是当时的洛阳高等小学堂,即今天的敬事街小学。

  当时的河南知府启绥侦,发现了这两所学堂的革命活动,他来到河南府中学堂劝诱学生自首。进步学子拒而不见,誓不妥协。杨勉斋的学生王广庆慷慨陈言:“头可断而志不可夺,决不降服!”因此而被开除学籍者10余人。

  但火种已经播下,学堂声望日高,进步学子蔚为大观。是年,杨勉斋又赴开封,担任中州公学监督(校长),同时被举为河南省教育总会副会长。在中州公学,先生仍以诚朴坚韧之精神,激励学生推翻帝制,令学生各置日记一册,昼有所为,夜必书之——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的冯友兰,当时就是这所学堂的学生。他在《冯友兰自述》中回忆:“中州公学的监督是杨源懋(杨勉斋),他的官衔是翰林院编修,在开封以绅士资格办中州公学。所请的教员都是有比较进步思想的人,据说有些人还是同盟会的人。当时我感觉,这个中州公学好像是同盟会在河南的一个机关,因此学生们对他都很敬佩。”

  实际上杨勉斋也正是利用这所中州公学,与日本东京同盟会河南支部的杜潜联络,在这里成立河南同盟会总分会,并派员到各府、县发展组织,筹划起义。

  23岁的杨勉斋,在中原树起了推翻帝制之大旗。他欣喜地看到,南方的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就不断派人与孙中山取得联系,互通信息,伺机起义,同时北连燕鲁,西连陕甘,与清廷形成对峙态势。

  宣统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义爆发,中州公学遂被清朝官府严密监视,杨勉斋的周围,晃动着清廷密探和反动军警。杨勉斋不畏迫害,与刘粹轩一起,扮装乞丐,密入洛阳,仍以河南府中学堂为基地,发动洛阳志士,策动驻洛陆军某部反正,以响应嵩洛民军及当时农民反清组织“在园”的反清起义。

  这一年杨勉斋25岁,他勇于任事,机智果断,制订了起义计划,拿出了“踞虎牢关,以临许、郑,北连河、朔,毁铁道以断交通”的起义方案,以牵制驻扎在武汉的清兵,使之不得转袭南方革命军,以吸引大批清军滞留中原。

  洛阳起义,定在当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夜举事。

  刀枪在手,热血在胸;同志在旁,敌人在前。起义的时刻,一分一秒地临近了。

  二

  这时的洛阳,万木萧疏,朔风已至,全城笼罩在异常静谧中。

  但就在起义前夕,起义的时间和规模却被洛阳豪绅韩庐云发现,他速告密,清政府迅速调集大军,先行布防。一时间,洛阳四塞为清军所填,洛阳城内军警列道,风声鹤唳,全城戒严。面对如此形势,勉斋知事已不可为,为保存革命力量,果断停止举事,意图东山再起。

  一波三折,功败垂成,杨勉斋仰天长啸,并不气馁,他勉励同志要有“打脱牙齿和血吞”的勇气,说:“天下无不能办之事,亦无措手即成之事。”他迅速遣散队伍,化整为零,自己则与刘粹轩一起,果断离洛,赶赴潼关,准备与张钫(新安县铁门镇人,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策动者)率领的陕西东征军会合。

  张钫与杨勉斋同岁,早年就有联络,这次久别重逢,彼此欣喜若狂。杨勉斋顾不上吃饭,连忙把洛阳起义功败垂成的经过向张钫说了,又说整个豫西已经发动起来,建议马上派人前往洛阳,整合这批革命力量。

  张钫问起河南省城开封情况,杨勉斋了如指掌,马上说:“开封诸校师生都在积极活动,准备发动起义,他们借咨议局同志的掩护,准备工作很顺利。开封的民间武装,大多愿意与革命军取得联系。”他又接着说:“从目前的形势看,革命真有一日千里之势,希望伯英(张钫字伯英)兄尽快率军抵中原,谋得河南独立!”

  张钫听后大受鼓舞,当即共议如何加速东征,与开封起义同志会合,切断南北铁路,阻止清军南援,进而光复中原。接着,豫西地方武装王天纵、柴云升等部,也被发动起来,加盟张钫将军领导的东征军。东征军实力大增,发展到36标(军队编制名称,一标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由此,东征军由原来的秦陇复汉军,更名为秦陇豫复汉军,杨勉斋被委任为总部秘书长,刘粹轩为总参议。

  此时,清军重兵集结豫西,东征军来到函谷关西,与之对峙。杨勉斋认为函谷关一带地势险峻,强攻不利,应出奇兵。连续几日,他深夜单骑出入山谷岭巅,察看地形地貌,发现函谷关南有高岭,建议藏主力于高岭,设骑兵于函谷,从谷间奇袭,自高处掩杀,双管齐下,分路出击。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