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廖仲恺(3)

辛亥革命网 2013-01-10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兴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时期,廖仲恺先生经历了由一名爱国海外赤子变为追随孙中山革命之同盟会骨干,再进而逐步成长为职业革命家的人生道路,并在斗争

  首先,廖仲恺为吸收党员和扩展同盟会会务,做了重要工作且收效颇大。他在1905年11月中国留日学生开展的反对日本文部省颁行取缔清国留学生规程之斗争中,肩负着联络、组织与指导这场对日斗争之重任。廖当时充分利用自己结识人多又向为留学志士“所素仰”的有利条件,既说服大家特别是胡瑛等人要听从孙中山关于“不赞成留学生全体回国”的电示,不可意气用事退学归国,同时其又注意在斗争中激发广大留日学生的爱国热情,力劝大家要加强团结和反对分裂。他还及时把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介绍到“同盟会的组织中来”。

  其次,廖仲恺积极宣传同盟会的三民主义政纲,特别是在为孙中山之民生主义提供与补充思想材料方面贡献尤多。孙中山在1905年11月26日创刊的《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员入会之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此后,该报比较系统地开展了对三民主义理论的宣传鼓吹,并在同改良派的激烈论战中捍卫了三民主义政纲。廖仲恺作为《民报》的主要撰搞人,先后用“屠富”、“渊实”、“无首”等笔名,在该报上发表了译作《进步与贫困》、《社会主义史大纲》、《无政府主义之二派》、《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虚无党小史》、《苏非亚传》、《巴枯宁传》、《帝王暗杀之时代》,及论文《辟非民族主义者》(未署名)。这些文章的宣传内容涉及同盟会的三大主义,而重在介绍和探索欧洲早期的广义社会主义学理,以宣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为之提供与增补思想材料。应该说,在同盟会内能像他那样全面地宣传三大革命主义,而又始终努力求其实现的人,是不太多的。这就说明廖已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了只有孙先生之三民主义政纲,才是救国治国的良方。而尤难能可贵的是,他也为中国知识界最早接触与介绍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一人:廖仲恺在译作《社会主义史大纲》一文中,叙述了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5个阶段,并着重介绍了“麦喀士”(马克思)和“英盖尔”(恩格斯)所领导的“万国劳力者同盟”(即第一国际)之活动情况。其还在一些译文按语中强调说:译者深喜研究欧洲社会主义之历史及其运动与真相,为的是以之“导我先路”,即拟从它们之中找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用于指导现实救国斗争。

  再次,廖仲恺还为同盟会的武装反清斗争出过力。他于1906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只身潜赴天津活动,为的是开展中法联合调查中国内地革命实力,以便于将来法国援助孙中山进行反清斗争。何香凝当时题《赠别》诗一首为丈夫壮行:“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其字里间表达了他们伉俪舍身报国的壮志豪情。廖仲恺抵津与法国军官布加卑取得联系后,驻天津法军参谋部即派出军官7人,与孙中山指派的黎仲实、胡毅生等人抵沪汇合后,出发前往江苏、两湖、两广和川黔等省进行考察联络工作。廖这期间则居津时与卑氏及考察团保持联系。此项联合考察工作虽因卑氏去职回国而告夭折,但他为之所作出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廖仲恺返回东京后又于1907年初奉孙之命抵香港,协助同盟会员许雪秋等联络同志,策动了潮州黄冈起义。平时,廖仲恺夫妇还动员华侨中的众多亲友捐款,以赞助同盟会开展反清武装斗争。

  廖仲恺苦读几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政经专科后,随即返国开始了其从政之路。1909年秋,他赴北京参加了清政府举行的留学生考试,中法政科举人;不久后被清廷派往吉林巡抚陈昭常幕下任译员。面对党人好友关乾甫的非难质询,廖仲恺坦然地回答说:赴京应试不是为了做清朝的官,而在“得此入清廷握其政权以成革命工作,更为易易。”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践行了对友人许下的这一承诺。这期间,廖一方面积极协助身为清吉林边务督办、第六镇统制的革命党人吴禄贞,与日本当局交涉所谓“间岛问题”,为清政府通过谈判最后收回被日占据的“间岛”地区出了一份力;另方面其又利用公开职业作掩护,尽力在吉、辽地区进行了一些秘密的宣传、联络及策反工作。他于1910年冬曾触景生情写下诗一首,内有“松柏励初志,风霜改素颜。遥知南岭表,先见早春还。”等句。廖先生在此以松柏自况来抒怀明志:其表明决不因为斗争环境恶劣而改变革命初衷,仍保持了“身在曹营心在汉”之革命气节;他面对同盟会西南起义屡起屡踣之顿挫,仍相信严冬过后即是春天——对民主革命事业终将必胜抱有坚定信念!

  1911年10月10日,响起了武昌新军起义的炮声,在这胜利的鼓舞下,短短一个多月,全国即先后有14个省市宣告独立。里面也有廖仲恺的家乡广东省——广州于11月9日“兵不血刃”地和平光复了,旋即成立以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胡汉民为都督的粤省军政府。就在这民主共和的呼声响彻了神州大地之时,廖仲恺离开吉林经香港回到了广州,参加创建和巩固新生地方共和革命政权的各项工作。他此间“常入都督府议事,至深夜而出”,几乎参加“襄办所有要政”。在军政府时期,廖仲恺担任过枢密院之枢密员,军府财政部(司)副部(司)长、司长及省国税厅长等职,始终是军政府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就是从任职于粤军政府起步,开始了其作为职业民主革命家的从政生涯。

  由上述可知,廖仲恺辛亥革命时期所经历的人生轨迹是:由金山华侨赤子,到惠州爱国青年,再到香港和与留日的学生,又再进而为同盟会之战将,最后担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等职;他放弃儒学而转攻西学,及从爱国走向革命,直至追随孙中山先生成为职业民主革命家。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他一直紧跟着孙先生,前后经历了辛亥革命失败,发动二次革命讨袁,进行护国与护法斗争,促成与实现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等重大历史事件,并在这些斗争中愈挫愈奋,最后成为孙中山的重要助手与战友、国民党左派领袖。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周兴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