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德宽:战斗,至死方休
辛亥革命网 2013-08-13 00: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徐子健 管静 查看:
志士简介
石德宽(1886-1911),字景吾,亦作敬吾,后易名经武,寿州石家集(寿县安丰镇)人。同盟会员,致力排满革命。他参与了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后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奋战至死。石德宽遗体葬于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法军来犯,老将冯子材受命出征。镇南关、临洮捷报频传,腐朽清廷却乘胜求和,签《中法天津条约》,出现了法国败而不败,中国胜而不胜之奇局;鸦片误国,多少国人萎顿于烟雾缭绕之中,然而清廷与英订立《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鸦片准入,缴税一次后凭单销售,通行无阻……
外患内忧、国将不国。在这样的年代出生,可以说是不幸的。然而,这个不幸年代里生长的一批人,却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幸运,石德宽(字经武,又景吾)就是其一……
壹
少年壮志初养成
古老的中国大气雍容,然而她的脚步却在十九世纪的后半段愈发地蹒跚起来。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大清帝国早已辉煌不再,少年的石德宽目睹着清廷衰败、国事日非,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十分愤慨。
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对小小年纪的石德宽刺激很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日渐强壮起来,转眼间已从少不更事的少年成长为身长七尺的男子汉,英俊沉毅。当时,革命变法维新诸说纷起,由言论吹捧,继之以铁血搏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他的爱国排满思想,落地生根。
石德宽有个堂兄名叫石德纯,在日本留学,经常给他这堂弟函传中外大事,并邮寄各种革命书籍供其阅读。颖悟过人的石德宽,在堂兄进步思想的影响下,胸中渐生慷慨大志,很快开始走上了寻求革命的道路。
1903年,19岁的石德宽告别家人来到安徽省城安庆。站在波涛汹涌的江畔,看振风塔巍峨屹立,想到如此大好山河却被衰朽清廷所误,不禁黯然。那时的安庆城,爱国贤才云集,石德宽决心要在此谋一番大事业。他经由孙毓筠等介绍结识了陈独秀、潘赞化等人,并结成至交。后来不久,在他们的影响下,石德宽考入安庆陆军武备学堂。
1905年刚入秋,树叶开始泛黄。这时石德宽得知了一则消息:安徽训练新军骨干,需征招知识分子。石德宽立即约好友范传甲、毕靖波一起加入了新军驻安庆常备军。但石德宽可不是来投身清廷效劳那封建王朝的:站稳脚跟后,几人在新军中努力宣传革命思想,组织了一批有志之士,暗地里准备武装反清斗争。
五指要攥成拳头才更有力量!石德宽已经清楚意识到,要想谋成大事,光靠一己之力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广结革命志士,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革命活动。
适逢当时陈独秀、柏文蔚已经联合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宋少侠、杨端甫等人组成了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陈独秀为会长。芜湖关帝庙,他们借烧香宣读誓约,订立章程,以反清为宗旨,认为“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这样的立意正合石德宽之意,他当即加入了岳王会,并被推选为皖北分部纠察员。
其时同盟会已在日本东京成立,1906年石德宽接受了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经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这年冬天,东京同盟会总部派员分赴南京、安徽、湖北策动起义,但都遭到失败。起义领导人有的被捕,有的逃亡,石德宽也受牵连。为了逃避敌人的搜捕,石德宽只好脱离军营,避居皖北,继续宣传革命,组织外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