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有口难开显忠“良”(3)

辛亥革命网 2013-08-13 00: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徐子健 张晴晴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中国,在清政府的白色恐怖下,人心惶惶,生灵涂炭,革命之火渐成燎原之势;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蓄势待发,无数革命者将为之抛

     清廷都督李凖,对程良严刑逼供。程良破口大骂道:“吾与满奴无可言者。”问其起义之事,程良坚决不答。问到他姓名里居,程良亦缄默不语。因此被称为“哑党人”。

     大义凛然,从容就义,这一年,程良仅28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程良短暂的生命宛如流星划过苍穹一般,光芒只是一瞬,却足以令世人瞩目,光耀千秋!而其用生命抒写的正义篇章,用鲜血刻下的丰碑,永远铭刻在后人的心中。

     3 功昭明月 名著黄花

     在今广州市先烈路上矗立着一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园,象征着烈士们雄伟坚毅的形象。牌坊式的大门上是孙中山先生亲题的“浩气长存”四个字,将烈士们不朽的革命精神抒写得淋漓尽致。

     广州起义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想方设法收集了72具烈士遗骸,埋于红花岗。潘喜欢菊花,认为黄菊高洁清雅,有傲霜的节操,故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以赞誉烈士们品格的高尚。也因此,广州起义又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红土埋忠骨,荆山淮水留英名”。烈士虽亡,但他们为拯救民族、振兴中华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将永世长存。

     程良作为七十二烈士中的一位皖籍革命党人,也被历史永远地记入了史册。

     安徽怀远县人民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在依山傍水的著名风景区——白乳泉东南山岗建立了“双烈祠”。告慰烈士英灵,并启发教育后人。

     双烈祠上有亭,名为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这里群峦叠翠,景色清幽佳绝。现在,双烈祠是怀远县风景保护的重点之一,受到当地人们的敬仰。

     程良左右的邻舍更是在程家的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功昭明月、名著黄花”,以告慰烈士忠魂。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正如菊花一般,程良,没有畏惧,没有悲伤,带着对祖国、对革命的无限热情,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黑夜,死一般的静寂,但黎明的到来,终将是无法抗拒的。

     1911年的辛亥革命,最终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腐朽没落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一百年后,有幸来到古城安庆,登临巍然伫立的振风塔,眺望不舍昼夜的长江水,细数革命往事,历历在目。

     如今,安庆城内有一条路名为“程良路”,是民国政府感念于程在安庆马炮营起义中的义举而命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呀,革命先烈用生命铺成的一条平坦大道,承载了数以万计的后继者。

  志士简介

     程良(1883~1911),字元亮,今安徽省怀远县城关人。19岁肆业于安庆陆军小学。1905年,由倪映典、郑赞丞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参加由熊成基等人发起的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逃离安庆。1909年,与宋玉琳相誓约,同赴广州。1911年,和宋一起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壮烈牺牲。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