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有口难开显忠“良”
辛亥革命网 2013-08-13 00:00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徐子健 张晴晴 查看:
1911年,中国,在清政府的白色恐怖下,人心惶惶,生灵涂炭,革命之火渐成燎原之势;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蓄势待发,无数革命者将为之抛头颅、洒热血;1911年,年仅28岁的程良,大义凛然,以身殉国!
100年后,我们回望这次起义,纪念这位“功昭明月,名著黄花”的安徽籍烈士程良!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怀念……
1 邻里亲切地称他“呆公子”
在追溯许多杰出人物的杰出表现时,我们大多可以从他们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的生长环境、家庭教育中寻到一些踪迹。
1883年出生于安徽怀远县城关后街的程良当然也不例外。
程良,字元亮,又名学梁。他的父亲名万彭,从事瓦工的工作。家里育有四个儿子,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程父一人的工作支撑。所以程良年少时家庭非常清贫。
程万彭是位侠义之士,虽然家境贫寒,可依然不遗余力地接济乡里,扶孤救弱,经常为乡里人排忧解难。遇到缙绅之家欺负凌弱,更是为弱者打抱不平。人穷志不穷,从不委身于权贵,因此深受同乡的好评和信赖。
这样的侠义之行一方面是程万彭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程万彭也想为4个儿子树立一个榜样。无疑,程万彭的行为在程良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程家有一位亲戚姓李名绍武,是当时的清廷提督,原是左宗棠、郭宝昌的部将,因为善战并屡立奇功而闻名。只是在外风光无限的李绍武却有一件旁人无法理解的苦闷。李绍武渐入老年,膝下始终无子。在那个思想仍受禁锢的社会里,无子的苦闷常常使李绍武痛心疾首。
了解到好友的苦闷,程万彭决定将二子程良过继给李氏,伴其左右。李绍武在感激之余,更是将程良视如己出。而为表诚意,程良亦改姓为李,竭尽心力照顾李绍武。和这样一名将军一起生活,更是铸造了程良小小年纪就已胸怀报国大志的气质。
只是好景不长,不久李绍武逝世,“外来户”程良遭到李氏宗族的排挤和歧视,年轻气盛的程良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怨气,于是愤然离开李家,复改姓程。
程家兄弟4人,长兄早殇,良排行第二,三弟杰、四弟子衡。作为兄长,程良竭尽全力为两个弟弟做好榜样。
程良少时喜欢阅读文史,古今史书,皆略通一二。父亲身体力行的教育对程良影响很大,年少时的程良如同他的父亲一般有侠骨仁心,为人仗义耿直。且臂力过人,忠厚朴实,被邻里之人亲切地称为“呆公子”。
1902年,19岁时,程良肄业于安庆陆军学校。
1905年,经由倪映典、郑赞臣(丞)的介绍,程良加入同盟会,适时才开始领悟国家民族之大义。当时,赵声统领新军三十三标驻守南京,胸怀大志的程良勤勤恳恳练习,期盼早日实现心中大志。由于表现优越,不久被赵声提升为部里的正目(班长)。
赵声经常带领士兵在明陵操练,并且演讲革命道理,启发士兵的民族意识。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的革命思想常常使程良热泪盈眶、不能自已。后孙毓筠谋刺端方失败被捕,因事情牵涉到赵声,赵声故而转战到广州。而深受赵声革命思想启发的程良也来到广州寻觅赵,在广州充任赵部下级军官。
此时的程良只有二十岁出头,但革命之火早已在胸中燃起,并时刻准备着为革命事业流血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