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卓吾与孙中山的不解之缘(3)

辛亥革命网 2014-04-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鞠九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一代叱咤风云的世纪伟人;沈卓吾,一位偏僻乡村的穷书生。两人志同道合,孜孜以求“三民主义”。,沈卓吾与孙中山的不解之缘,

  孙中山墓地的选择源自沈卓吾提供的一份文字材料。1925年4月1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孙中山葬事筹备处,沈卓吾向筹备处提交了一份类似日记的文字材料,其内容为:“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偕胡汉民等人前往南京紫金山打猎,看这里地势山水环绕,气象雄伟,就微笑着说:‘我将来死了,能葬在这里,那就好了!’”筹备处证实此文字材料属实后于4月23日议决:“以南京紫金山之中茅山南坡,为建筑陵墓地。”

  1926年3月12日上午,国民党左派党部和右派党部分别在南京夫子庙和秀山公园追祭孙中山先生。当日下午,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典礼在南京紫金山中茅山南坡举行,为了被免两派之间发生争议,宋庆龄和儿子孙科委托沈卓吾和杨杏佛代表其家属分别到会答谢。

  1929年春,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主体工程竣工,5月28日上午,停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遗体由专列运抵南京,沈卓吾在浦口车站接待。站之左侧临时接待处内置方桌15张,四周围置长桌,备有茶点。6月1日举行孙中山先奉生安大典(指为国家元首的灵柩举行葬礼),沈卓吾任奉安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奉安大典结束后,奉安委员会决定成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推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孙科、叶楚伧、于右任、孔祥熙为委员,梁寒操为编辑主任,沈卓吾为专职干事,办事处设于铁道部。因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的梁寒操工作繁忙,难以顾及,沈卓吾便成为编写《总理奉安实录》的主要担纲者。

  《总理奉安实录》详细地记录了当年孙中山先生遗体奉安南京的全过程。此书由蒋中正题笺,胡汉民题写书名。全书分为照片(140张)、纪述、专载、附录四部分。在卷首印有总理遗像、遗嘱、总理奉安哀辞、陵墓全景图案及奉安纪念章。

  《总理奉安实录》分为简装版和精装版。如皋档案馆收藏了沈卓吾带回如皋的两套精装版实录。精装版印制精美,长34.5厘米,宽23.8厘米,厚3.6厘米,封面、封底系蓝底织棉,为南京云锦织造工艺。封面主题图案为中山陵祭堂。祭堂中门顶端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祭堂正面三拱门上方分别用篆文书写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堂前石阶辟为三道。整个祭堂庄严肃穆。祭堂后面金边镶饰的群山中,朵朵白边镶饰的淡蓝色祥云穿梭其间。整个图案造型别致,清晰可辨。封底为双金边方格,格内五彩小花,格角为五彩大花,图案精美绝伦。由此可见,沈卓吾对此书的编纂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也展示他的艺术天才。

鞠躬尽瘁,壮士大志尾随孙中山

  孙中山的不幸离去,一度给沈卓吾以沉重打击,每每追忆追随孙中山的那一幕幕场景,他触景生情,泪流满面,而参与或主持系列纪念活动时,他更感国父的伟大和至高无上。面对残酷现实,他很快调整心态,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投入宣传和践行“三民主义”活动中,完成其未完成的事业。

  1929年6月,沈卓吾闻讯家乡江苏如皋县各界将隆重集会举行盛况空前的纪念总理奉安大典,并兴建中山钟楼,他风尘仆仆从上海购置一只大铜钟返回如皋。他亲自参加中山钟楼奠基典礼,并提出多项建议,且很快得到落实:开辟了一条中山路;将县府东首城隍庙大殿改建为中山堂;在公园东首建中山亭、北首建中山桥、南首建奉安桥,以铭记国父的丰功伟绩。1931年中山钟楼落成,沈卓吾亲书《如皋中山钟楼记》碑文。其碑文引用一段孙中山先生的经典语录:“人民平等,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尽其事,各执其业,自此演进,不难致大同之世。”沈卓吾捐赠的铜钟悬挂楼顶,其声清脆悦耳,逢整点向全城报时。同年,沈卓吾得知如皋孤幼小学、育婴堂、游民教养所等社会慈善机构因经费不足,难以维持,他率家族成员慷慨解囊相助,使其得以延续而普惠众生。

  沈卓吾是一位继承孙中山遗志而坚贞不屈的英雄。1931年8月5日,台湾日治时期反殖民运动的领袖蒋渭水病故台北医院。蒋渭水为台湾同胞争取民族、民主、民生,长期与日本占领政府抗争,一生10多次遭遇日警察拘留和迫害。10月4日上午,黄炎培、沈卓吾等人倡议发起上海抗日救国会等70多个团体约600名代表,在小西门蓬莱大戏院举行“追悼台湾革命领袖蒋渭水先生大会”,黄炎培主持大会,沈卓吾郑重恭读孙中山先生《国事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沈卓吾在演讲中号召国人奋力反抗日本侵略。“我们现在中国需要反抗,无论男的女的,我们都要反抗,要反抗我们的敌人日本!”他的激情演讲铿锵有力,震撼了整个会场。“反抗,反抗,反抗我们的敌人日本!”与会者群情激昂,口号声此起彼伏。

  1931年苏北大水,如皋等地涝灾严重,田禾无收,灾民遍野。时为铁道部、实业部专员的沈卓吾奔走呼号,筹资募款,力主以工代赈,修复堤堰,疏通河道。时近寒冬,他数次携款,乘大德轮船从上海赶赴苏北放赈救灾。12月13日,他所乘大德轮船行至常熟县境七望沙时忽然起火,卓吾不幸遇难(当时未能找到遗体),时年44岁。噩耗一出,国民党高层一片悲怆。蒋介石捶胸顿足:苍天有眼,岂可捉错忠臣良将?旋即,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梁寒操、立法院院长孙科、铁道部部长叶恭绰、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吴铁成及数十名沈卓吾生前好友共同发起,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铭德北里8号设立治丧处,于南京铁道部设通讯处,并联名撰写了《沈卓吾先生事略》,发布《沈卓吾先生追悼会启事》,编印了《赴告》。《赴告》封面由郑洪年先生亲笔题写“沈卓吾先生赴告”七个字。1932年4月,中国国民党在上海召开了隆重的“沈卓吾先生追悼会”,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恭书“大志已随流水去,舍身却为救人来”挽联。

  潮涨潮落,波涛汹涌。1932年4月29日,沈卓吾遗体浮现于上海浦东丁家滨,家属立马迎回如皋成殓,安葬于城东仙鹤乡(今如城街道仙鹤社区)。其丧礼隆重,铭旌系孙科所书。后沈氏修编家谱,郑洪年撰写了《卓吾公传》,叶恭绰为沈卓吾母亲的遗像题写“节母陈太夫人遗像”八字。

  沈卓吾能文能武,其诗文书法在国内尚有一定影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杭州西泠印社,于2011年秋曾高价拍卖沈卓吾书赠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梁寒操的一幅行书作品。其内容为:“有国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谨常,非忠之道。故君子之事也,入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居则思其道,动则有其仪。节录马融先生忠经句,书请寒操吾兄方家正之,弟卓吾书于上海之未晚楼。”钤朱文“沈卓吾印”。

  沈卓吾,从一名乡村穷书生到一代英才俊杰,他毕生追随孙中山,为实现其远大理想,百折不挠,赴汤蹈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将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留下重彩一页。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马道来同志的《沈卓吾传略》、刘聪泉同志的《沈卓吾先生事迹综述》、周丽君同志的《沈卓吾为孙中山先生留声始末》及如皋档案馆、如皋水绘园中山亭图片展资料,启迪和教益颇多,在此一并致谢)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