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女英灵归何处?(2)
辛亥革命网 2014-03-18 00: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查看:
秋瑾于1903年填了一首《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轼。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在这首词中,虽然也有她和王廷钧结婚八年的生活过得并不美满的影子,可更多的是一种面对国家积弱、民族受侮而身为女儿身、不能指点江山的不甘。据史料记载:“秋瑾寓居京师日久,既见清廷腐败,又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遂专去日本留学。”
秋瑾的心愿:坟邻岳王墓
在日本,秋瑾认识了孙中山、黄兴等人,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春,秋瑾从日本回国开展革命活动,经同志介绍,入浙江南浔浔溪女学任教,结识了该校校长、女诗人徐自华,结为盟姊妹。在秋瑾引导下,徐自华先后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
9月的一天,秋瑾在试制炸弹时因意外爆炸伤了手,回家乡绍兴疗养。月底,徐自华赶来绍兴探望,姊妹相约同去杭州游西湖。游湖之中,秋瑾手指西泠桥方向,神色严肃道:“身入革命门,总有牺牲者,若能葬身那里,坟邻岳王墓,为福多矣!有朝一日为革命捐躯后,就请为我成全。”徐自华慨然应答:“定然遵办!”
1907年6月中旬,秋瑾与在安庆的徐锡麟约定,皖浙两地同时起义。不料安庆方面走漏了风声,情况突变。徐锡麟来不及通知秋瑾,提前独自发动,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因势孤力单兵败,惨遭杀害。浙江巡抚张曾扬得安徽方面的通报,令绍兴知府贵福捉拿秋瑾。
秋瑾被捕后,于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在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贵福杀害秋瑾后,令暴尸街口,以儆效尤。直到上午10时左右,才由几个当地仗义的士绅出面,先雇了一个鞋匠缝合了秋瑾身首异处的尸体。有大通学堂的洗衣女工,感于平时受秋瑾善待照应,不顾安危,深夜里用席子将秋瑾遗体包裹了送往善堂。善堂施舍薄棺一具,草草装盛后,雇了小工抬到郊外府山(卧龙山)北麓,掩埋于星罗棋布荒冢群中。
第二次至第五次葬身
秋瑾的第二次葬身,是其大哥秋誉章将她的灵柩偷偷移到常禧门(即偏门)外严家潭丙舍,想先在那里暂时存放一段时间。不料这丙舍舍主闻说是被砍了头的革命党人棺木,无论如何不肯收留。秋誉章无奈只得在大校场近旁的乱坟堆中,择地暂放秋瑾的灵柩。灵柩上仅覆盖数片草苫,以避风雨。
秋瑾第三次葬身:是徐自华与秋瑾的另一个盟姊吴芝瑛共同进行的。由吴芝瑛出资大洋200块,购买墓地及建造秋墓,徐自华则负责选定墓址及营葬。在杭州孤山胜景西泠桥堍,选购得土地一方造墓。趁夜间无人,打着火把在大校场边荒地上寻找得秋瑾灵榇,护送至杭州后入土。时为1908年1月25日。
第四次葬身:1908年秋天,清廷御史常徽来杭城,信步西泠桥畔,无意之中发现了秋瑾的坟墓,不禁勃然大怒。回京师后,立即奏请削平秋瑾墓,毁尸灭迹,并捉拿查办徐自华、吴芝瑛。朝廷准奏,令新任浙江巡抚增韫办理。大祸迫在眉睫,徐自华与吴芝瑛商量,利用各自的特殊关系保全秋瑾灵榇。增韫发话:“秋墓削平不可更改,棺材可由秋氏家人取去,不许再葬杭城;对徐自华、吴芝瑛网开一面,不予查究。”不日,秋誉章雇人挖取秋瑾灵柩运往绍兴,仍然寄放在常禧门外严家潭殡舍。
第五次安葬:过了1909年的农历新年,殡舍馆主不知又听到了什么风声,约见秋誉章,老调重弹秋瑾是革命党头目,殊多不便,催促尽快搬走。秋誉章不忍妹妹灵柩飘零不定,魂无归处。他已得悉,秋瑾的丈夫王廷钧不久前病故,决定前往湖南湘潭,与王家商量,将秋瑾棺木运湘,与丈夫王廷钧合葬。秋誉章到王家后,道明来意,声泪俱下。王廷钧的母亲感念秋瑾为王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终于点头答应,嘱孙子王源德去绍兴迎还母亲灵榇。1909年11月,王源德到绍兴,陪伴着秋瑾灵榇启程,经水陆辗转历时20多天到达湘潭,与王廷钧合葬在离昭山10里处的石坝子墓地。
安葬秋瑾:浙江也在行动
正当湖南紧锣密鼓筹备六葬秋瑾时,浙江的徐自华又开始了实现秋瑾“埋骨西泠”遗愿的行动。就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开国的当天,她就以同盟会会员的名义,发布《西泠重兴秋社并建风雨亭启事》,还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请予支持。3月1日,徐自华约会秋社成员,呈文浙江省议会,提议:“秋墓被清廷平毁后,灵榇移往湖南,与烈士生前意愿相违,应迎归秋瑾灵榇,还葬西泠。”这一提议得到浙江军政府及各界响应。浙江省议会议决:在原墓址建造风雨亭,亭西边重建秋墓,没收建在附近镇压太平天国时的湘军将领刘典的祠堂,祠产拨归秋社,改建为鉴湖女侠祠。并调拨专款委托秋社专司其事。都督汤寿潜根据各方推荐,任命徐自华为营葬事务所主任。
秋社社员褚辅成此时主持浙江民政。他致电湖南都督谭延闿:“敝省议会议决恭迎鉴湖女侠秋瑾柩归葬西湖,并建专祠奉祠。即日派人到湘接洽,乞转湘潭十八总义源当秋侠之子王沅德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