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那些庐州辛亥“范儿”(4)

辛亥革命网 2013-12-18 00:00 来源:江淮晨报 作者:李云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的中国,就像一个大舞台,各色人等均粉墨登场。都督的样儿,党人的棒儿,名士的案儿,侠客的范儿,八旗的枪儿,新军的弹儿,帮会的

  中山卫士卫立煌

     安徽省委统战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李传玺反复强调说,辛亥革命的成功,合肥人功不可没。据统计,安徽各地的同盟会员里,寿县籍人数占第一位,合肥人占第二位。

     这里面就有后来成为抗日名将的卫立煌,当1911年11月9日庐州光复的时候,他还没满15岁。据他的儿子卫道然先生在《卫立煌将军》一书里的描述,那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齐聚大书院,庆祝庐州军政分府正式诞生。卫立煌从卫杨村步行十几里来到庐州城里,要求参加反清武装,可终因年纪太小,只能在外围奔跑助威。

     1913年,同样也是合肥人的“铁血大将军”龚镇洲,率领他的安徽光复军35旅驻扎芜湖、合肥一带,卫立煌再次投军,当时引荐人是表哥宋世科,即今天淝河镇宋氏故居的主人。卫立煌在机关枪连当了一名学兵,将各种枪械玩得娴熟。一次他正在拆卸时,恰巧被龚镇洲看见,十分欣赏,破格提升他为班长。

     李传玺总结了卫立煌早期的经历,似乎关键时刻,总有合肥老乡援手相助。1914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对合肥光复有功的季光恩委派卫立煌在缉私队里任排长;同年,卫立煌到广州,在同乡吴立信身边当随从副官。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卫立煌由吴立信推荐到孙中山大本营任警卫。

     在卫立煌将军的家乡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卫乡村,卫立煌的侄子卫道询老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卫立煌护卫孙中山先生外出回府,骑的军马突然狂奔将他掀下马来,孙中山先生劝他回乡养病。按照当时合肥民间的说法,内伤要吃100只孵鸡蛋,但卫立煌惦记着孙中山的安危,实在等不及了,将剩下的几十只孵鸡蛋带着路上吃,病未痊愈便急忙又赶赴广州。孙中山很感动,后来升任他为警卫团营长。

     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卫立煌和警卫团为救中山先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叛变被平息后,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永丰舰上与有功人员合影,并赠送一张照片,卫立煌一生都珍藏着。

     铁血参谋王正藩

     相比较卫立煌而言,王正藩的名气似乎没有那么大,因为他1914年就英年早逝。但他真正是辛亥老资格了,出身著名的“保定系”,资历远远老于后来的“黄埔系”。

     王正藩1884年生于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罗家疃村的“书香门第”家庭,号剑平。少入私塾,勤奋好学,17岁参加“大书院”的庐州府考中头名秀才,庐州城里称呼他为“小神童”,罗家疃村当地的父老乡亲都夸他是“庐东小才子”。

     1903年的时候,王正藩投身新军,考入“安徽陆军弁目学堂”学习,后又入“保定陆军师范学堂”,毕业后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任教官。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王正藩返回合肥组织武装力量,开展革命宣传,并参加由吴旸谷领导的光复安庆等活动。

     1912年,范鸿仙在家乡招募了5000壮士成立“铁血军”,力主北伐。王正藩在“铁血军”里任参谋,并随军进驻南京。同年底受命重回安徽组织革命队伍,发展地方武装力量。

     我在《走向共和的足迹》里看到,王正藩在合肥组织“庐州五属团防局”,王被任命为团长。请教李传玺主任,他解释说,辛亥革命前的庐州府管辖舒城、庐江、无为、巢县、合肥四县一州,故曰“五属”。

     王正藩在担任团长后,一面加紧对士兵的军事训练,一面以孙中山先生“创立民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富国强兵”的思想教育士兵,其部纪律严明。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