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那些庐州辛亥“范儿”(3)
辛亥革命网 2013-12-18 00:00 来源:江淮晨报 作者:李云胜 查看:
1906年,24岁的龚镇洲被告为“革命党”,被捕入狱。出狱后加入合肥的同盟会组织,后去省城安庆,运动新军,谋求革命。次年7月6日,安庆巡警学堂会办徐锡麟举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龚镇洲受其所累,被迫离皖,进了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回到安徽,担任讲武堂教官。
合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戴健先生说,龚镇洲是辛亥革命中最早组织起义的志士之一,是咱们合肥人的骄傲。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沪、苏、皖、赣等省市的革命党人也都酝酿举事,张勋急调清新军第13协去南京设防。当时龚镇洲在13协任第25标掌旗官,驻防在清江(今淮安),他决定乘调防之机起义。
11月4日,龚镇洲密令数十名亲兵先期从城外兵营潜入清江城内。夜幕中他一声令下,枪声大作,打出起义旗号的新军向清江督署发起猛烈攻击。怎奈守军已有防范,署衙大门久攻未开,而革命党人的弹药即将耗尽,原拟占领督署,迫使“树倒猢狲散”的计划无法实现,龚镇洲只得下令撤退。在游护城河突围时,他和亲兵赵云龙等被捕下狱。几天后,即将被处以极刑的龚镇洲被部属冒死救出。
清江起义,是苏皖革命党人打响的第一枪。意义非同寻常。
第二年元月,龚镇洲与同乡范鸿仙回到合肥,招募了5000壮士成立“铁血军”,力主北伐。范鸿仙亲任总司令,龚镇洲任陆军35旅旅长,统帅江淮子弟兵,转战长江流域。不久,南北议和,范鸿仙重回上海,把部队全盘托与龚镇洲亲自指挥,一时间龚镇洲的“铁血大将军”美名传遍江淮大地。
同盟会员王天培
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出了两个同名的功勋,一个是贵州籍将领王天培,还有一个就是咱们合肥的王天培。1912年的时候,合肥的王天培被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这一点甚至早于辛亥先驱吴忠信,因为吴忠信是在1913年被授陆军少将衔的。
合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戴健先生介绍说,王天培是合肥人中最早参加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的中国同盟会。据现存最早的会员原始名册,同盟会成立的第二年,即1906年,同盟会东京总部共登记会员950多人,会员籍贯遍布中国17省,还有留欧学生和南洋华侨,其中安徽一共有59人,合肥籍的有吴旸谷、王天培、高荫藻、吴旸初、王善达、殷葆田、蒯寿枢等7人。
其实,王天培去日本留学的时间比吴旸谷还早一年,在那里,他见到了孙中山先生。
1906年底,他受孙中山和黄兴指派,回到家乡,组织力量声援浏醴起义,失败后重新返回日本东京读书。一直到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才又回到安庆,担任陆军测绘学堂监督,相当于今天的校长职务。
武昌起义后,王天培积极谋划安庆光复。当时,吴旸谷曾想举荐他担任革命军政府首任都督。但那时的革命党势单力薄,必须拉拢一些旧势力,原安徽巡抚朱家宝最终登上了都督的宝座。但只在任上待了4天,就被革命党人夺了权,由王天培就任都督一职。
不过,好景不长,由于王天培的急功近利,一场剪辫子风波导致他很快卸印。王天培在都督任上比朱家宝还少一天,这也暴露了革命党人最初的不成熟性。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后,由于中山先生的器重,王天培到南京准备“入襄要政”,不料,袁世凯后来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忧郁成疾的王天培最终因患肺病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