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同盟会陕西分会早期的重大活动(3)
辛亥革命网 2010-12-10 00:00 来源:高又明先生纪念网 作者:高启绩 查看:
高又明记录了井勿幕领导这一反清联盟的情形:“井君勿幕以此仿效为法,於每年春二月二日,择地举行一次,其意义重在考查各方面同人,於一年来重大的得失及赏罚。订的戒律亦很严,若真有陷害同人或自私利禄之行为之人,竟可以直向其脑顶重打三棒的戒律(三棒即铲杷也,刑者必死)。虽然如此公订,迄无犯者。但每次开会,仪式颇严肃,公众研讨工作亦严格责备,每年均有也。在开会时,有拟就一文,在开始上香献馔时朗读之,此文名之曰:“誓墓文”(文从略)。其大意谓一年来工作如何如何,同人等均不得徇情,以会规及各个人工作优劣为评判,其仪式繁而且粗俗,主旨为於会之同人易信易晓,期获实用也(仪式均从略)!惟供奉之神位,仿慕亲会原有者,添入岳武穆、关公,因二公驱逐异族人建者,义气千秋也。并将原有“告墓文”改为“誓墓文”。於过去各会党彼此通讯或相见对话其名辞及一切称谓,均另有一种秘语,谓之曰:“言子”(即术语),以保事之密秘,以防敌方之侦知也。其语辞各会党不一致,大同而小异,如称“马”曰“风子”,称“天”曰“帐子”,“盐”曰“砂子”,“油”曰“水”,称“敌人”曰“摇杆子”。以上举例如斯,千百物类均想象拟名。”
由此可见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是以“同盟堂”首领的身份领导着与三合会、慕亲会反清联盟这一组织。这是跟同盟会与哥老会的联合不相同之处。
(三)1905年秋冬至1909年是同盟会陕西分会发展的初始阶段。
1909年陕西同盟会的会员人数还不到一百人,同盟会会员如:焦子静在富平建立“追远会”,柏筱余和高又明在三原建立“勤公社”,他们都在做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发展工作。无论从会员的人数上看或从反清联盟的组建来看,都是初始阶段。但是应该提到的是1908年年末陕西发生的“蒲案”即蒲城县知县李体仁亲领差役百余人,包围蒲城县教育分会,逮捕会长常自新等。同时,又捕押刑讯蒲城县高等小学堂师生30余人,学生原斯健因受刑过重,不久死去。在陕西知识分子中激起极大的反响。清廷政府与知识分子间的矛盾激化了。所以原来同情和支持革命的知识分子如:郭希仁先生、柏筱余先生等,在1909年都先后加入了同盟会。
(四)1910年春在泾阳召开的“柏氏花园”会议是陕西辛亥革命的转折点,高又明在文章中写到:“陕西革命之事业实于此胚胎焉”。
于右任先生书赠高又明墨蹟
1910年春井勿幕带着孙中山先生交付的任务回到陕西,宋向辰也回到陕西。住在泾阳柏筱余家的花园中的“水榭亭”,召集同志开会积极筹划武装起义的准备,会议是按照1908年祭黄帝陵后商定的以“慕亲会”的方式加以改进,作为推进任务、发展组织的基本方式(武装起义的筹划侧重点是在与会党联盟的组织中,这种方式也只用在与会党联盟的组织中),订了章程、拟了计划、研讨了通讯的方法和术语,也研究了歌谣的编制和散布,并督导各县成立分会。和西安的郭希仁、张翊初、李桐轩等人联系取得工作上的一致。会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会员人数发展到千人以上。渭北的反清联盟组织又有渭北的“刀客”(匕首会)参加,力量更加扩大。1910年7月9日(六月三日)井勿幕在西安的大雁塔和新军、哥老会等所谓的“三十六弟兄”仿哥老会的方式歃血为盟,西安的反清联盟也已形成,革命形势有了很大的转折。是年冬天,同盟会员张凤翔以督办公所一等委员升为司令部参军官。不久又转为参谋兼二标一营管带;张靖卿升为二标教练官,接着兼带二标三营;其他革命党人如彭仲翔、钱鼎、党自新、张伯英、张仲仁、曹建安、刘伯明、张季芳、范笃生、张虎臣等,纷纷被提升,使陕西同盟会在新军中处于控制地位。
同盟会与哥老会的结盟主要是在清廷新军之中,其情况是:
钱鼎(1884~1911)字定三,又字绍起。陕西白河人。1905年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1906年入同盟会,1907年秋由陆军小学堂毕业,又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步科深造。1910年回陕,任陕西陆军混成协(即陕西新军)一标排长、队官、督队官。新军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中,有许多哥老会成员。为了联络他们共同反清,钱加入了哥老会,以双重身份进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