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官制改革与“皇族内阁”(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7 00:00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静斋 查看:
袁世凯(上图)欲借拟定官制改革方案之机,限制君权,触犯了皇室利益,慈禧太后担心君权旁落,遂下“五不议”诏
袁世凯虽支持君主立宪,但他对召开国会和地方自治不感兴趣,他想借官制改革削弱满人的政治特权,扩大汉族官僚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最终掌控内阁,限制君权。皇室宗亲和少年亲贵先借官制改革解除袁世凯的兵权,将北洋六镇收归陆军部,后又逐步侵削袁氏权力,直至罢官逐出京城。清廷一面严厉压制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一面加紧从汉族官僚手里攘夺权力,借官制改革之名把中央政府各要害部门控制在皇室和满人手里。
新内阁的13名阁员中,满族占9人,汉族仅占4人,而在满族中,皇族又占了多数,时论讥之为“皇族内阁”。诏书即下,举国哗然,汉族官僚,立宪党人,大失所望,群起攻之,乃至革命党人,亦同声谴责。“庆邸之蔑法尸位,贪庸误国,致为参政院所参劾,然参者自参,庆邸实行阴险手段,几解散资政院,今颁发新官制,庆邸居然新内阁总理大臣矣。不宁惟是,若海陆军为全国之军政,必以亲贵为之,未闻有汉人之贤者为之也。心有所私,贤者裹足,智者养晦,求国之不亡,不可得也。”(《克复学报》第二期,1911年8月)“皇族内阁”打破了清朝开国以来延续已久的部院大臣满汉平分的潜规则,重要部门全被皇室和满人占据,对汉族官僚犹如当头一棒,他们想藉官制改革打破满族官员政治优势的期望彻底破灭。此事成了满汉决裂的导火线,护理四川总督王人文在铁路风潮中,同情川民,对抗朝廷,激成大乱,一发不可收拾。武昌首义后,江苏巡抚程德全、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广西巡抚沈秉堃、布政使王芝祥、提督陆荣廷,纷纷抛弃清廷,望风反正。
立宪派领袖张謇对清廷此举痛心疾首,他在自定年谱中写道:“辛亥年四月,政府以海陆军政权及各部主要均任亲贵,非祖制也。复不更事,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至沪,合汤寿潜、沈曾植、赵凤昌诸君公函监国切箴之。更引咸同间故事,当重用汉大臣之有学问阅历者。赵庆宽为醇邸旧人,适自沪回京,属其痛切密陈,勿以国为孤注。是时,举国骚然,朝野上下,不啻加离心力百倍,可惧也。”从此,立宪派对建立君主立宪制失去信心,转而同情革命党建立共和的主张,武昌起义后,各省谘议局议长、议员迅速与革命党结成同盟,策划独立,联手组织军政府,成了推翻帝制的重要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