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一个人的革命(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朱绍杰 查看:
在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暗杀时代。“暗杀已成为晚清社会氛围的重要记忆”,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学者陈佑慎指出。
在这中华帝制最后的十年里,年年有暗杀发生。自1900年史坚如案起,至1912年彭家珍炸宗社党良弼,暗杀事件爆发不下50次,党人先后筹组16个暗杀团。案发地点蔓延全国,不仅仅北京天津或上海广州,就像边陲云南,甚至在海外,清吏都未必得以幸免。
革命党人的暗杀, 其实更重要的是宣传和震慑。“同盟会时期的暗杀恐怖手段,更强调的是‘唤醒’国人、作励党同志士气”,陈佑慎认为。正是在这不计成败的暗杀潮中,革命者宣示了自己的存在,令当政者闻风丧胆。
把暗杀作为革命要义的吴樾不只是写写文章,他把理论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当人们在同盟会所办《民报》上读到他的遗作《暗杀时代》时,26岁的吴樾已经引爆了身上的炸弹,血肉横飞,烈士成仁。准备出洋考察西方立宪的朝廷五大臣虽然只受了轻伤,事件却震动全国。吴樾成为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奉献的象征,并被同盟会追认为会员。
一次次起义的失败,让革命党人更愿意投身到较低成本的暗杀活动之中。暗杀,成为革命的一种形式,一个人的革命。“当年的革命党,似乎个个都信奉英雄史观,都以先知先觉自居。他们固执地相信,国家必须由他们这些人来拯救,而且也能拯救。”张鸣在《辛亥,摇晃中的中国》中这样写道。
同盟会重要人物汪精卫,起初并不赞成搞暗杀。他认为:“革命是何等事业,乃欲刺杀一二宵小而唾手得之?直小儿之见而已。” 而到1908年,革命党人的多次武装起义纷纷失败,《民报》被查封,他被人嘲笑为“远程革命家”。这位经不起指责的薄脸皮美男子,抱着炸弹和美人就上了北京。
在“黄花岗起义”中眼睁睁看着兄弟死去的黄兴,逃出生天后,也义无反顾地投身暗杀事业当中,要以暗杀为牺牲的同志复仇,激励革命斗志。他派自己的姨甥李沛基,成功炸死新任广东将军凤山。这次行动,是革命党人一次全身而退的成功暗杀。
遭遇革命党人数次刺杀的李准,都幸免于难,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却站到了革命党人的一边。胡汉民后来甚至承认,革命党人之所以能够顺利取得广东政权,以李准之功劳为最。
4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派人把温生才烈士的家人从乡下接到广州,并安排他儿子温克明在陆军士学堂、保定军校就读,后担任粤军司令许崇智的副官,在抗战期间病逝。温国杰的哥哥温毅达后来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回国后在河南国营农场复员。
温国杰领家人到祖父墓前拜祭
“作为烈士的后人,一定要熟悉这段历史。平时,我都义务为中学生讲解这段历史。”温国杰手中拿着一叠用旧年历订装起来的资料册,伴随了他几十年,上面贴满了收集来的温生才的资料。
“近代中国频繁的政治暗杀事件,以晚清革命党人的活动首开序幕。此起彼伏的暗杀事件,很容易被叙述成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史诗,然而,在华丽的修辞背后,这类事件仍是政治暴力文化的反映。”这是许多年后一些学者的看法。
“刺杀放在今天,可以说是恐怖主义;但我们站在当时革命党的角度,这就是正义的!”这是烈士后人温国杰的立场。
“一百年前,他们的牺牲,让现在的你,可以完成你的梦想。”这是那部纪念辛亥革命的宣传片的结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