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的浙江革命舆论(2)
辛亥革命网 2011-04-15 00:0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陈扬渲 查看:
1903年到1904年间,浙江出现了《绍兴白话报》、《宁波白话报》、《湖州白话报》、《西湖报》、《萃新报》等,其中不能忽略的是由著名的民主革命战士张恭领头创办的《萃新报》。
出身书香家庭的张恭从小聪颖过人,12 岁时就在金华县童子试中夺魁,23 岁就读杭州紫阳书院时结识了一批民主革命人士,见识大开。1902年,张恭得中举人功名,却全身心投入了反清斗争。当时,金华连续3 年灾荒,他筹谷100 担发起成立“积谷会”,随后成立“龙华会”,成为省内最具影响的反清地下组织。他还组织戏班子“张恭大班”,以巡回演戏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在革命活动中,张恭意识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文明报”对革命事业必不可少,《萃新报》因此诞生。该报运用社论、时论丛谈等形式,旗帜鲜明地鼓吹民族革命,宣传爱国民主主义和共和思想,呼吁国人“跳出黑暗界,步行红日中”。
张恭的积极活动激怒了当局,光绪32年(1906年),严州知府禀请浙江巡抚,以“出语狂悖”的罪名查封了《萃新报》,这就是历史上的“浙省报馆被封之第一遭”。次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徽安庆起事失败,秋瑾也在绍兴蒙难,与徐锡麟、秋瑾一起策划武装起义的张恭被通缉。他在逃亡中自毁面容,辗转于各地,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直到武昌起义后东南光复才获得自由。民国元年(1912 年)10 月5 日,张恭病逝于金华,年仅36 岁。
这一时期,浙江还创办了《觉民报》、《浙江五日报》、《浙江日报》、《西湖报》、《醒钟报》、《宁波新报》、《浙江白话报》、《白话新报》、《绍兴公报》、《四明日报》、《善报》等。
石破天惊——“苏报案”激发“浙江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和革命,多以报刊宣传为先导,辛亥革命也不例外。1903年,《苏报》“大改良”,先后介绍、刊登了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言辞激烈地宣传革命、反对改良。正因如此,《苏报》遭到了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镇压,邹容、章太炎被捕,报社被查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苏报案”。
“苏报案”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设立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它让人们看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目和腐朽没落,促发了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
1904年,章太炎和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等组织光复会,成为同盟会成立前主要的革命小团体之一,同一时期华兴会的成立也与“苏报案”有关,这为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苏报案”和章太炎、邹容的狱中斗争影响深远,在日本发刊的《浙江潮》也在“苏报案”发生后言论转向激烈,积极宣传反清斗争,中外统治者虽横加阻挠,终不能抗拒时代的洪流。
《浙江潮》是爱国主义的产物,革命倾向非常明显。清朝末年出现了一股留学救国热潮,近邻日本成为爱国青年留学首选,到1903年,浙江留学东京的学生已达100多人,他们组织了浙江同乡会,因眷恋祖国,于当年2月创办了《浙江潮》。
《浙江潮》的编辑兼发行者有孙翼中、许寿裳等人,主要撰稿者还有沈沂、鲁迅等,每月一期,每期近200页,约 10万字,包括社说、论说、学术、大势、谈丛、日本闻见录、新浙江与旧浙江等栏目,发刊后很快风行国内外,第一期至第四期三次刊行达5000册,并引领了留学日本的各省同乡会创办刊物的热潮。
这份刊物之所以受到各界人士尤其是进步青年的欢迎,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观点,代表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推翻清王朝、振兴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它以较多篇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民族危机,署名“慧僧”的作者在第二期和第三期连续发表长篇论文《二十世纪之太平洋》,纵论西方势力东渐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东方局势的恶化。在第一期学术栏内,一篇题为《印度灭亡之原因》 的文章从地理、民族特性、外来侵略等方面分析了印度灭亡原因的同时,告诫国人要以此为鉴,防止中国成为第二个印度。
可以说,《浙江潮》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和对拯救民族危机的呐喊,表明了青年学生对中国时局的深刻认识,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共鸣。同时,它旗帜鲜明地倡导民族主义,号召民众起来推翻清王朝。仅在第一期“社说”和“论说”栏中,就刊载了《国魂篇》、《民族主义论》、《公私篇》等署名或不署名文章,对在中国建立民族国家的紧迫性作了充分论述。《浙江潮》敢于指名道姓地痛斥清廷统治者,蔑称慈禧只不过是一“淫贱老妪”,“在满洲为亡国妖孽,其一身以外无长物”,是中国人的公敌。通过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大批青年学生已经彻底认清了改良主义的局限性,坚定了他们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决心。
《浙江潮》还致力于传播国外的学术思想,介绍近代科学文化,如鲁迅发表的小说《斯巴达之魂》,以古代斯巴达人不惜以身殉国、反抗侵略的精神,激励留日学生和广大中国青年反抗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对宣传新思想和推进革命运动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