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八 马炮营一声枪响(2)
辛亥革命网 2014-07-08 00:00 来源:安庆日报 作者:张健初 查看:
炮、马二营的兵变枪响,令安庆城池岌岌可危,令安徽官府岌岌可危。
首义安庆城
东城外,炮营起义枪声率先打响。炮营管带陈昌镛虽有察觉,但为时已晚,兵弁张鸿尧、黄节抢先一步,将他击毙于营房。之后,激情四起的新军,熊熊一把火,把炮营给烧成一片红天。在熊成基带领下,起义队伍向城北陆军小学堂进发。至步标,标统蒋与权跪地接迎,也加入了起义队伍。
西门外,马营也积极响应。排长田激扬起义枪响,周正锋、张烈等,就将管带李玉椿围于兵营,一番肉博,李玉椿与混乱中负伤逃走。兵弁放火烧毁马营,之后向东赶往菱湖嘴,与炮营相汇。行进途中,将碟子塘南的测绘学堂也烧了,又与学堂步兵合流,浩浩荡荡有小千人。
熊成基率炮营在陆军小学堂取得枪枝后,又转向菱湖嘴子弹库。守库范传国是范传甲胞弟,已早早在此迎候。起义队伍取得枪弹,兵分二路,北攻打集贤门(北门),西攻打八卦门(西门)。
夜风之中,熊成基已隐隐经听到成功的脚步之声,他甚至可以想像朱家宝失败后的沮丧之情。但他不知道,他与朱家宝之间的较量,正悄然发生变化,更多不利因素,如一天夜色,漫漫向他压来。
按原计划,炮营攻至集贤门,驻守百花亭的六十二标二营管带薛哲,应及时击溃守城兵士,打开城门,与城外义军会合。薛哲也带兵过来了,但行至集贤门下,见高大城楼上,增加了巡营防守,他临阵犹豫,畏怯负约,延误了攻打城池的最佳战机。本应在城内接应的工程队范传甲,起事前被反锁于大关帝庙营房,有枪无弹,无法出来配合行动。期间虽多次燃火焚营,但均被其它队官扑灭。另一位革命党人张劲夫,因没有武器,也被困于讲武堂,成为笼中之鸟。
事实上,此时的马炮营起义,已经是熊成基的孤军作战。
炮营、马营官兵在城外屡攻不下,也乱了方向。熊成基不得不又率军向枞阳门(东门)转移。他们在炮台架起大炮,向城内抚院开炮。但炮营的炮弹,多没有药引,因而半数是放不响的哑炮。尽管这样,炮弹也十分有限,根本不具备杀伤力。而城内,朱家宝与协统余大鸿已经争取到足够时间,调兵遣将,严防死守城池。
城内城外,双方一攻一守,一直僵持到第二日下午。随时间推移,起义新军内外受敌,弹尽药绝,越来越处于劣势。不仅仅如此,泊于安庆江面兵舰,原先承诺参与起义,迫于朱家宝压力,此时也反过来,改向起义新军发炮。熊成基知道无法坚守,“我虽决死战,亦不能得秋操之军队。秋操之军队既不能得,我仅千余人,能期成事耶?”悲愤之中,不得眼含热泪,带兵向集贤关撤退。马炮营起义由此以失败而告终。
丹忱正气,虽败犹荣
安庆马炮营起义虽然失败,但起义壮举,震撼了朝廷,鼓舞了人心。同时也为辛亥革命指明推翻清政的新路。1909年,黄兴受孙中山委托,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重点工作就是策划新军起义。1911年同盟会中部总会又在上海设立,中心工作,也是联络长江流域的新军。而此期间,各地新军大、小起义始终不断。“今日起义倒戈者,亦非有昔日徐(锡麟)、熊(成基)孤起之危地。”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下发政府令,褒彰“熊烈士成基,致力革命,百折不回。于民国纪元前四年冬,首义安庆;嗣因谋刺载洵,事汇捐躯。功在国家,义昭九有。丹忱正气,兴起群伦;缔造共和,允足矜式。”
安庆现仍存纪念马炮营起义的“熊范二烈士专祠”。其旧址,原为慈云阁,后安徽官府在此建英果敏公祠(祀安徽巡抚英翰)。民国成立,安徽省政府改英公祠为“熊范二烈士专祠”。1914年8月,经内务部批准,又改熊范二烈士专祠为忠烈祠,追祀民国文武忠烈,“凡死事于皖及皖籍之成仁于他省者,皆与焉。”
现存熊范二烈士专祠,在迎江寺西,为硬山单檐坡顶式建筑,上下两层,面阔20米,进深11米,正门上方镶嵌有汉白玉“熊范二烈士专祠”门额。据博物馆馆长姚中亮介绍,类似辛亥革命纪念专祠,在全国,独此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