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思潮席卷山城水都(2)
辛亥革命网 2014-03-31 00:00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黄海志 查看:
狡猾的程道源明白,要扳倒一个人一定要“出师有名”。刚好,胡汉民当时在梧州还倡导了一个大胆程度可称得上“出格”的举动:允许学生在节日时穿着西服祭拜孔老夫子。说只要心有诚意,可以不拘小节,还允许女学生与男学生同班听讲。
“废跪拜之礼,渎男女之防,败俗伤风,莫此为甚”(《胡汉民自传》),胡汉民这些举动在程道源看来可谓是“大逆不道”,便联同梧州的绅士向学堂施压。因为官绅的一致反对,胡汉民愤而辞职,结束了在梧州短短半年的教书生涯返粤。
故事到此并没有终结。胡汉民的辞职引发了梧州学子们的强烈抗议,他们全体罢课,还派出十多名学生代表搭船下广州,到两广学务处据理力争,状告程道源。
两广学务处是大兴学堂时由两广总督府设立的机构,用来督办广西、广东各地开设新式学堂。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为顺应民意,不想把事情闹大,就给程道源一个记大过的处分,并责令学务处认真处理这一事件。
学务处让学生们请求胡汉民复职,好让他们耳根清静。学生们说,请回胡老师可以,但要先罢免程道源。这一要求,学务处自然无法答应,于是不少学生干脆以退学的方式表明态度。
最后,学生们罢免程道源的愿望没有成为现实,但这一事件对梧州甚至广西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胡汉民后来的回忆说,“其后辛亥之役,广西从事革命者,多半余当日之学徒也”。这一事件后,胡汉民认识到在官立学校难有作为,就转往广东香山隆都,担任地方私立学校校长,后来又去了日本。
胡汉民走了,留下的却是一个革命星火即将燎原的新梧州。
3同盟会梧州设分会
胡汉民离开梧州后,梧州的革命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滞。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确定了“两广首义,各省响应”的战略方针。作为连接两广的水路枢纽和商业中心,革命先驱孙中山对梧州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先后派遣多名革命骨干到梧州开展工作,梧州的革命势力由此日益强大,民众日益趋向革命。
1905年冬,中国同盟会庶务(相当于协理,在同盟会中地位仅次于孙中山)黄兴受孙中山委派,化名张守正(一说为“张守敬”)来梧州活动。在同盟会刚成立后的几个月,黄兴选择梧州作为动员革命的第一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按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在梧州建立机构,安排人事,培养革命力量。
第二年农历正月,黄兴再到梧州进行革命工作,组建同盟会分支机构,筹备起义。同年,同盟会从香港派韦立权、刘培嵚、谭剑英等在梧州设立通讯联络处,并秘密发行革命报刊。
1907年9月,同盟会刘古香在梧州从事革命活动,宣传革命理论,鼓吹推翻清廷。1908年5月,刘古香受命从广州回广西,与刘崛、黄日初、甘乃光、刘玉山、陈勉生、苏无涯、周仲良等同盟会员在梧州三角嘴西医院(今红会医院)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先在梧州举事,浔州、柳州、桂林随起响应。
1908年,胡汉民与黄兴、陈少白、柳亚子、刘崛等人先后在梧州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当年5月,孙中山在日本派刘崛回广西筹备武装起义。不久,刘崛、刘古香、黄日初先后到梧州开展革命活动。1910年,香港同盟会南方支部又派遣李铁汉、陈济桓等到梧州工作。
同盟会的重要人物先后云集梧州,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为同盟会广西分会在梧州的设立创造了条件。
1911年4月,孙中山在广东委派刘崛再度回梧州,正式成立中国同盟会广西分会,分会长由刘崛担任,主任秘书为徐志翔.会址设在梧州石鼓街沈公祠(今市十四中),隶属同盟会南方支部领导,同盟会广西分会有会员30多人,大部分是浔州、梧州两府人士,还有来自广西其他地方和粤、湘、川等省的人士。分会在各阶层中开展宣传工作,秘密组织武装力量。加紧策划响应起义工作,为发动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
革命志士在梧州的这些革命活动和同盟会广西分会在梧州的成立,使梧州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条件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