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重庆人活得太艰难
辛亥革命网 2012-03-01 00:00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周勇 查看:
自古以来,重庆就是川东地区的商业重镇。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从19世纪末年开始,重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成了帝国主义侵略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基地。政治和军事的侵略,是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手段,其目的是进行经济掠夺。英国资产阶级是侵略中国的罪魁祸首,也是侵略重庆的罪魁祸首。经过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并开始伸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华贸易有了长足的进展。但这并没能满足英国资产阶级的侵略野心,反而进一步刺激了他们沿长江夺取中国西部,尤其是四川、云南市场的强烈欲望。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英国冒险家就积极准备在长江上游地区实现通航和通商,而他们指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重庆。
1891年,英国控制的重庆海关开关,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炮舰在重庆江面上游弋
1875年马嘉理事件发生(亦称“滇案”)。在1876年的中英烟台谈判中,英国就乘机提出开重庆为通商口岸,以此作为解决“滇案”的条件之一。对于这个十分露骨的与“滇案”毫不相干的侵略要求,连李鸿章都不敢答应,只能以“川江峡滩险阻,轮船万不能行”来搪塞。但英国并不善罢甘休,最后还是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英国虽然未能达到重庆开埠的目的,但是它取得了“驻寓”重庆,“查看川省英商事宜”的权利,规定了重庆开埠的先决条件———“俟轮船上驶后再行议办”,在侵略和夺取重庆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正是根据这一条约,经过十余年的准备,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英国冒险家立德乐特制了一艘适于川江航行的“固陵”号轮船,组成川江轮船公司,准备上驶重庆,并迫使清政府答应“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于1890年3月31日签订了《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随后,身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的英帝国主义分子赫德,任命英国人好伯逊为重庆海关税务司。1891年3月1日,由英帝国主义分子控制的重庆海关正式开关。重庆海关的建立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标志着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英国终于实现了夺取重庆的目标。这一事件,成为重庆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起点。
重庆开埠以后,英国(1890年)、法国(1896年3月)、日本(1896年5月)、美国(1896年12月)、德国(1904年)先后在重庆设立了领事馆。这些领事馆表面上是商务和侨务机构,实际上是代表本国帝国主义利益的侵略机构。由各国领事组成的领事团,一方面控制清朝重庆政府,通过它来执行帝国主义的意志;另一方面又直接出面镇压重庆人民的反帝斗争,侵夺中国权益。领事馆、租界、租借地的建立,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这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重庆,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重要标志。
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自然经济,重庆逐步沦为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1890年的《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了重庆开埠,但并不允许外国轮船通航重庆,外国商人只能自备木船或租用民船行驶川江。因此,1896年,中日《马关条约》关于日本轮船可以由宜昌溯江而上重庆的规定,导致了川江航权的最后丧失。两年以后,1898年3月,立德乐带领他的七吨小轮船“利川”号试航川江成功,到达重庆,极大地鼓舞了帝国主义侵略四川的狂热情绪。随后大批的外国军舰:山鸡,山莺号(英,1899年),怒气号(英,1900年),都大号(法,1909年)等,涌入川江,停泊重庆,保证他们的商轮和租用的挂旗船畅行无阻,保护其侵略重庆的经济利益。
政治和军事的侵略刚刚得手,经济侵略就接踵而至。据不完全统计,从1890年英商立德乐在重庆下陕西街开设立德乐洋行开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为止,外商先后在重庆开设洋行、公司、酒店、药房等商业机构51家。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辐射全川。它严重地破环了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