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之路(四)(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文化之旅》 作者:王志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又是卓越的革命实践家。为了实现中国的自由、独立和富强,他不辞辛劳,奔走颠簸,跑遍整个世界。在
为争取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孙中山通过种种方式向各国介绍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中国革命党人的外交政策,发表了《通告各国书》,宣布中国愿“与各友邦共结厚谊,使世界享和平之幸福,而人类跻身于太平之境域”。
从11月21日至24曰,孙中山虽然只在巴黎停留三天,仍然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他拜访了法国外交部长毕盛和法国众院的一些议员,要求法国政府承认中华民国。孙中山还打算访问当时正在巴黎的俄国外交部长萨佐诺夫,遭到拒绝。23日,孙中山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总裁西蒙进行长时间的交谈,要求该银行贷款给中国革命政府,并提出要求“重新掌握海关及其税收,并拟以其他抵押品例如矿权、土地税等取代关税”。孙中山充分地注意到外国财团向中国借款“所可能引起的危险”,担心外国财团借款的目的“只不过想强迫中国接受某一种已议定的财政政策”,借款“且可能演变成为控制中国财政和债务的工具”。后来的事实证明,孙中山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孙中山向外国记者明确表示,“新政府应将海关税则重行编订,务使中国有益,不能使西商独受其利”。
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孙中山回国组织中央政府。孙中山在接到国内一再敦促他速回的电报后匆匆离开巴黎,于11月24日从马赛港乘“地湾夏”邮船启程回国。归途中经过新加坡、香港等地,均与在当地的革命党人会晤,谈及他对修铁路、借外债等问题的主张。他认为,“若新政府借外债,则一不失主权,二不用抵押,三利息甚轻。”孙中山不同意要他留在广州的建议,坚持前往沪、宁,主持“一切对内对外大计”。
12月25日。经历了16年海外生活和艰苦斗争的孙中山,终于回到上海。29日,17个省的代表在南京开会。孙中山在17票中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
对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在欧美国家频繁的外交活动,不能认为毫无实效。因为孙中山这时的活动,既是为了争取列强的外交承认和财政援助,也是为了争取各国人民和国际进步舆论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应该说,孙中山这时的外交活动对扩大中国革命的影响,断绝清廷外援,争取列强对革命政府的承认和支持具有积极煮义.是孙中山为创立共和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美国《纽约泰晤士报》载文称赞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的功绩,指出孙中山“一生目的,不外推翻满洲篡位之民贼,使中国得重发奇光,注重自由、平权、人道主义”,认为“革命宗旨,不过是光复中华,并无分外之意”。阻止列强在财政上支持清政府,是孙中山这次外交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当时,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订有川汉铁路借款6000万元,业已募集储存待付。币制借款一亿元,也已签约拟发行债券集中。假如这两笔借款落到清政府手中成为清政府对付革命军的战费,对革命政府来说是很不利的。经过孙中山的积极活动。四国银行团不仅停止了对清政府的贷款,还通过法国政府,阻止了法比财团给清政府的600万英镑贷款。孙中山的外交活动,对清廷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