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之路(二)(3)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文化之旅》 作者:王志光 查看:
经过多方筹备,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终于在8月20日召开,出席会员有100余人,包括国内14个省籍的人士,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大会讨论通过了同盟会章程。章程规定以东京为同盟会本部所在地,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国内有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各省区再成立分会。会上,孙中山被一致推选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负责执行部的庶务,大会决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名为《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继续出版,宣传革命思想。同盟会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孙中山从兴中会建立后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个重大事件。同盟会把原来分散的革命小团体统一为领导全国革命的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步伐。这一年11月26日,《民报》在东京正式发行。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地举起了三民主义的革命旗帜。
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在日本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他利用《民报》这个阵地,自撰或口授大意,由别人执笔成稿发表文章。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和斗争。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在东京举行的《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概括地表述了他的革命主张,即:“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入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通过这场论战,澄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阐述了三民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提高了同盟会员的革命觉悟和信心,从组织上巩固和扩大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阵地,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与此同时,孙中山还同黄兴、廖仲恺等人联络会党,筹集款项,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除震动长江中、下游各省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外,仅在1907年至1911年间,就领导革命党人连续组织了8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鼓舞和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培养和锻炼了大批干部,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加速了清王朝覆灭的到来。
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孙中山并不气馁,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他勉励革命党入“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1913年8月间,孙中山来到日本召集流亡东京的革命党人,总结经验,策划新的斗争。经过积极筹备,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制定《革命方略》,组织中华革命军,不断派人联络军队,组织武装反袁斗争。当袁世凯完全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加紧复辟帝制时,孙中山在日本一再揭露袁世凯的罪恶阴谋,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号召全国人民粉碎帝制复辟,重建民国。在中华革命党的参与发动下,国内各省纷纷起义,并发表宣言、通电,形成声势浩大的讨袁运动,在举国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直到1916年4月,孙中山回到国内继续领导护法运动。
1924年11月,孙中山取道日本北上,这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到日本。在日本期间,孙中山发表多次讲话,驳斥帝国主义要“共管”中国的阴谋,提出要“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和领亨裁判权”,把反对帝国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首要条件。在神户的一次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大亚洲主义”的思想,强调讲“大亚洲主义”,“就是为亚洲痛苦的民族,要怎样才可以抵抗欧洲强盛民族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要为被压迫民族来打抱不平的问题。”孙中山这种团结亚洲被压迫民族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为建立和平繁荣的亚洲而共同努力的号召,是他晚年反帝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人把这次演说称之为“孙中山先生最后的狮子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