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员策动的萍浏醴起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09-23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马长虹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策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 ,同盟会员策动的萍浏醴起义,

  当时,洪江会的誓词是:“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盟,神人共殛。”誓词依然是会党样式,但同盟会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洪江会成立后,各首领分往各码头发展组织;蔡绍南、魏宗铨留守纸笔店招待会友,筹措经费;刘道一则驻长沙,负责与东京同盟会总部联系并运动长沙的新军。

  洪江会发展很快,没几个月,势力便波及萍乡、宜春、分宜、万载、浏阳、醴陵等数县,会众逾十万人。

  骑虎难下的形势

  关于发动起义的时机,刘道一曾在湘江舟上与同志密谈过,他分析说:“这次发难当以会党和军队同时并举为上策,否则若会党先发动,军队也必立起响应。因会党缺乏军械,且少受军事训练,无援必败。而新军驻长沙,兵精械良,官佐都是学生出身,和革命党人多通声气,运动较易。巡防营分驻各府县,官兵多会党中人,派会党往游说,不难归顺。一切均须运动成熟,先集合会党于长沙附近浏醴萍各县,与运动成熟军队联合方可举事。”

  不过,形势的发展一日千里,情况瞬息万变。由于入会的会友每日以数百计,纪律性又较差,人多嘴杂,“杀鞑子”、“铲富济贫”的激进言论不绝于耳,甚至有“洪江会即日起事”的传闻,这引起了清吏的高度重视,开始对会党采取约束措施。

  风声日紧,龚春台、蔡绍南等在12月2日晚召集各路首领,商讨对策。按照上述刘道一的分析,龚、蔡及魏宗铨认为目前“军械不足”,应稍缓发动,“以待外援”;而各码头官则力主“急速发动”,最性急的廖叔保则不待决议,第二天召集了两三千号人,高举着大书“大汉”、“官逼民反”、“灭满兴汉”的义旗,就起义了。

  这下,势成骑虎,不干也得干了。龚春台等只得檄告姜守旦、冯乃古等处会友同时发动,并决定先取上栗市为根据地。

  打出“革命军”旗号

  上栗市是萍乡县北乡的中心市镇,驻守的清军仅二十人,见两万多头缠白布的会党蜂拥而来,赶紧一溜烟地跑了。

  义军暂推龚春台为“大汉光复军南军先锋队都督”。7日,龚春台发布起义檄文,文中列举了满清的十大罪恶,并强调说明:“当知本督师只为同胞谋幸福起见,毫无帝王思想存于其间;非中国历朝来之草昧英雄,以国家为一己之私产者所比。本督师于将来之建设,不但驱逐鞑虏,不使少数之异族专其权利;且必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权益,获自由之幸福。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至富者愈富,成不平等之社会。此等幸福,不但在鞑虏宇下者所未梦见,即欧美现在人民,亦未能完全享受。凡我同胞急宜竭力以扫除腥膻,建立乐园。须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汉族者世界最硕大最优美之民族,被鞑虏奴隶之宰割之,天下之耻,孰有过于此者!”

  檄文中的反对专制、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等主张,在以前国内历次武装起义中从未有过,明显是受了同盟会宣传品和同盟会员直接指导的影响。

  12月8日,龚春台整军出发,进兵浏阳,试图与洪福会首领姜守旦会攻浏阳县城,姜正带着一万多会众在那里与清军激战呢。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起而响应龚部的行动,起义迅速波及了江西萍乡、宜春、万载和湖南浏阳、醴陵的广大地区,先头部队甚至挺进到了湘潭境内,各路义军还打出了“革命军”的旗号。不过,义军虽然人数众多,动辄上万,但装备极差,火器太少,以大刀长矛为主,还有许多人赤手空拳,相形之下,清军不但武器比义军精良得多,而且在作战上也比义军经验丰富。驻守浏阳的清军很快就击退了姜守旦部的进攻,并在12日集中兵力南下,攻击已进据南市街的龚春台部,最终在牛石岭将龚部击溃,义军主力瓦解。

  起义失败

  与此同时,清廷电令两江、湖广总督速派精锐部队到萍浏醴地区助剿,先后调到该地的清兵达万人以上,且有铁道、轮船运送补给,还有海军军舰助阵。在敌人优势兵力的打击下,轰轰烈烈的萍浏醴大起义,历时仅半个月就失败了。

  清军严查叛党,蔡绍南、魏宗铨、冯乃古、萧克昌、廖叔保等数百人先后被捕杀。龚春台侥幸逃脱,直到辛亥革命时才再度出来与清军作战。

  刘道一在长沙担任与东京同盟会总部的联系,可惜他发给东京的密电,都被湖北当局扣留了。他迟迟等不到东京的回电,却等来了清兵的抓捕。

  严刑逼供之下,他坚决不肯供出同党,并厉声说:“士可杀,不可辱,死则死耳!”12月31日,刘道一被清廷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