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首义纪事(连载2)(5)

辛亥革命网 2011-08-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乃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反对满清政府的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枪,就这样在1900年10月6日的凌晨打响了!这石破天惊的第一声枪声过后,中国社会从此以颠复帝制、创建共

  1900年10月20日即闰八月二十七日,革命军两万余众兵抵三多祝。

  黄沙洋一战,是此次首义革命军的一个高潮。它充分体现了革命派对于群众的发动。可惜的是,辛亥革命后阶段,孙中山在观念上趋于保守,主要走精英革命路线。到了1911年329起义更达于极点,许多精英分子亲自操刀上阵,造成“吾党精英付之一炬”的严重后果。在民众参与度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上,都远逊于初。结果,反倒是让武汉的新军抢了头功,收获了最后成果。

  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正值革命军士气大振,准备通过休整大举东进之际,孙中山却遭遇了严重挫折!

  事情还得从前面说过的孙中山命令宫崎在日本采办的军火说起。

  这批军火经宫崎派人去仓库检验,发现原来是一堆锈蚀的废品,完全不能使用!正当宫崎满腔愤怒地准备诉诸法律,与贪污者的中村弥六理论时,日本内阁倒了台。山县友朋下野,开始由伊藤博文主政。伊藤不采取利用中国革命党人的政策,而是明确表态支持中国清朝政府。他觉得一个腐败弱势的中国政府,更能满足日本的利益。因而下令解散日本支援中国革命的义勇军,并严禁武器出国。继而下令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驱逐孙中山出境。

  孙中山不甘心失败

     孙中山当然不甘心失败,迅速采取应变措施:一是给日本政界友人犬养毅写信,请求支持,犬养毅因政局变动,无法回应。孙中山又写信给日本财阀,请求资助,也遭拒绝。最后逼于无奈,直接向伊藤博文陈情请他改变政策;甚至写信给刘学询筹款,许以事成可当总统,仍未奏效。只有仰望苍天,徒唤奈何。最后决定派日本友人山田良政与曾捷夫去广东革命军大营中送信。内容是:“政情忽变,外援难期。即至厦门,亦恐无能为力。军中之事,祁司令自决进止。”

  孙中山为什么在革命军连获胜利的关键时刻,作这样决定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孙中山早期革命中与日本的关系。孙中山自1897年来到日本后,在日本逗留了三年多时间,交了许多日本朋友。一类象宫崎寅芷等人,具有“大亚洲主义”思想,是少数派。

  另一类日本人则是想借扶植中国革命,捷足先登,攫取更大的在华利益。这类人占多数,如犬养毅和一些财阀、军界人士。(一些保清仇华之日本人,当然不在此列。)孙中山心知肚明,同这些人的交往,只想有效地加以利用而已,不会抱更大的奢望。孙中山的确曾想师法日本,但终其一生,未听他说过“以日为师”;倒是在晚年提过“以俄为师”。三十四岁的孙中山,领导的是中国民主革命第一次武装斗争,毕竟处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草创阶段,还很难区分列強中的友与敌。他在遗嘱中最后才形成:“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理念。这些认识,都与他在首义中遭受的重挫不无关系。有人责备孙中山过分依赖外援;有人认为孙中山是“唯武器论”思想作怪;有人又觉得孙中山太软弱,他当时不应放弃,应该回到革命军中直接指挥……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孙中山不可能在没有军火供应和粮饷足备的情况下,去逼革命军在前方作战!在万般无奈情况下,才作了“自决进止”的决定。我们当然不能以今天的认识去衡量那时的孙中山,必然会有失公允!1900年的庚子首义,一方面它在成功地奏响了辛亥革命雄浑乐章的同时;又在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索:从而启发我们,进一步开拓正确的前进方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