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光复之光”(2)

辛亥革命网 2011-07-22 00:00 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徐霞鸿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作为组建中国同盟会的三大反清革命团体之一,光复会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更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辛亥革命中

  光复会志士始终将创办报刊、杂志作为反清革命事业的重要工作来抓。早在1903年7月9日,王子余就创办了绍兴第一张报纸《绍兴白话报》,明确提出以“唤起民众爱国,开通地方风气”为办报宗旨,时人誉为“鼓吹革命的先声,政治宣传之领导”。 

  1903年2月17日,浙江籍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了以发扬民族主义为宗旨,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浙江潮》月刊,绍兴的鲁迅、许寿裳和诸暨的蒋智由等在这一海外重要革命刊物中,或主持编务,或担任重要撰稿人。秋瑾为了唤醒民众,1904年也在东京创办了《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1907年,秋瑾又与陈伯平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她除主持发行与总务等工作外,还亲撰《发刊辞》《告姐妹们》等诗文。陶成章东渡日本期间,也常常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文章,并担任过主编。1910年,他还与章太炎在日本创办《教育今语》杂志。

1907年,秋瑾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

  此外,绍兴的甘润生、刘大白、沈钧业、陈大复和嵊县的谢震等光复会会员都在家乡、上海、日本和南洋等地办过报刊,鼓吹反清革命。至于光复会首任会长蔡元培创办的《俄事警闻》《警钟日报》更是早为世人熟知。

  在著书立说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陶成章写的《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浙案纪略》等,前者可与黄梨洲的《明夷待访录》媲美,大长“民族爱国主义”之志气。秋瑾的《满江红》《宝刀歌》《剑歌》《勉女权歌》《同胞苦》等诗词以及《警告我同胞》《光复军起义檄稿》等文章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是激励民众参加反清革命的动员令和战斗号角。

  同时,光复会会员也重视翻译、介绍外国特别是弱小民族反抗强敌的小说和西方的民主、科学,比如鲁迅翻译的小说《斯巴达之魂》《哀尘》《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兴办学堂就更不用多说了。光复会成立之前,蔡元培就应聘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招揽“极一时之选”的中外教员,力排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干扰,积极推行新式教育,使之成为清末国内新式学堂的佼佼者之一。而徐锡麟曾任山阴县学监督、绍兴府学堂副办,创办了热诚学堂。特别是1905年9月,他与陶成章、龚宝铨等人创办的大通学堂,更是一所直接培训反清革命武装干部的学校。

  此外,光复会会员也利用开设书店买卖新书报来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启迪民智,提高国人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比如1903年徐锡麟在轩亭口开设的特别书局就“专售新书”,1902年10月王子余在仓桥街开设的万卷书楼也是“专售新书兼派各报”。同时,他们还倡导新剧,其中的杰出代表是上虞的王钟声和许啸天。特别是王钟声,系“新剧巨人”“中国新剧之创始人”,他在1903年就与马相伯等人在上海组织我国最早的新剧剧团——春阳社,上演了《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秋瑾》《徐锡麟》《官场现行记》《共和万岁》等新剧。此外还有口头演说,在没有电视、广播等现代传媒工具的清朝末年,集会、发表演说成了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陶成章、秋瑾都是当时的天才演说家。

  徐锡麟皖江喋血、秋瑾血洒轩亭口……

  光复会会员们在反清斗争中都是绝对的“行动派”

  在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的同时,光复会会员们更是前赴后继,积极地从事着实际的武装斗争,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裘士雄认为,陶成章就是致力于联络、组织会党,实施武装反清革命的典范。从1904年初回国后,他便以革命实干家的姿态活跃在浙江各地的穷乡僻壤,崇山峻岭。他始终不辞辛劳,不避艰险,蓬头垢面,常常芒鞋日行八九十里,联络“白布会”“双龙会”“九龙会”等会党,把《猛回头》《警世钟》等大量革命书刊送到他们手中。经过秋瑾、徐锡麟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浙江各地会党联合起来,团结在“革命排满”的旗帜下。而事实上,秋瑾等光复会会员都很懂得“枪杆子”的重要性。为了通过武力推翻清政府,他们一方面积极联络会党,培训武装干部,另一方面也竭力在清军中发展反清的力量。正是因为大批新军的反戈一击,与其他反清武装并肩作战,才使得1911年光复杭州、南京等战役取得成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