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上海妇女运动(2)

辛亥革命网 2016-05-23 17:1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沈智 查看:

在辛亥革命这一社会大变革中,上海一批先进的爱国女知识分子,在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指引下,振起精神,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巨大洪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

  其二,由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妇女运动先驱,闻讯上海《民主报》披露武汉率先组织女子军队的消息后,纷至上海积极筹划、组织女子军队。她们是唐群英、吴木兰、林宗雪、张汉昭等。她们发表宣言书、招募广告,并制订简章、守则等,有明确的宗旨。如湖南籍同盟会员唐群英组建的“女子北伐队”,在《时报》刊登的宣言称:“天道还好,物极必反,人心思汉,有志竞成。愿我同志,戮力同心,和衷共济,扫前途之障蔽,求来日之自由。”又如浙江爱国女子林宗雪,武昌起义后来到上海,组织30余人的“女子国民军”,也在《民主报》上发表启事,号召有志投效女士,以“不尽义务,安有权利”的信念,从军北伐。她们制订的简章,对从军者的年龄、资格、体质、活动守则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是比较正轨、实力较强的女子军队。

  其三,以筹饷募捐,筹措笺资,支援前线作战为主要任务的女子军事团体。有以“集合女界同志,募集军资义捐金,以为民军后援”作宗旨的“女子后援会”、“女子募饷团”、“女界协赞会”等。她们在报纸上刊登募捐启事,召号广大妇女“各出其财,省减糜费,节缩衣食”,“各竭其力,各尽其能’,踊跃捐款,不仅自己认捐还要动员亲友捐款。一时间掀起“募捐助饷”热潮。她们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没有现款的把珍藏的金银首饰、珠花、金表、金镯等捐助;个别的还用外币助饷,共筹集了数万元军饷,为芰援民军抗击清军的反扑起了一定的作用。

  巾帼从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当时流行一首《女革命军歌》是:“女革命,志灭清,摒弃那粉黛去当兵。誓将胡儿来杀尽,五种族,合大群,俾将来做个共和兵。女革命,武艺精,肩负那快枪操练勤,步伐整齐人钦敬。联合军,攻南京,你看那女子亦从征。”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和勇敢的精神。后因形势骤变,袁世凯篡权,将所有的女子军事团体一律解散,终使这些铁血女儿壮志未尽。

  救死扶伤 成立赤十字会

  我国近代第一位女西医生张竹君(1876—1964),于1899年在广州创办的南福医院,是国内女界最早创办的西医院。自从她参加同盟会之后,立志把救死扶伤作为女子救国的崇高事业。1904年她迁居上海,先后创建医院数所,并任上海医院院长。武昌起义后,她立即行动起来,联络全市各医院,率先发起组织“中国赤十字会”,被大家推举为会长。

  1911年10月18日,张竹君在《民主报》上刊登《中国赤十字会广告》称:“蜀、鄂两省同胞因国事而死者,不可以数计。夫救死扶伤,医者之职,亦仁人之事也。窃有志与此,愿率同事数十人先赴鄂,次赴蜀,略尽义务。”因时间急迫,次日午后,即在上海医院召开成立大会,张竹君以赤诚的爱国热情,在会上报告发起缘由,宣布章程草案,明确该会的宗旨是:“本人道主义,救护因战受伤之人,不论何方面人,视同一体。”并规定赤十字会会员,皆不支薪水,力任义务,甚至连赴战地的伙食费等都将自理,不费公家一分钱,受到与会者男女约400多人的赞赏。经过短时期的筹备,又迅速组建了“中国赤十字会救伤队”,共有123人踊跃参加, 其中男69人,女54人(包括医生14人,护士40人),于191 l年10月24日从上海乘怡和瑞和轮船出发,28日到达武汉。

  由于时间急迫,又处在战争环境,没有现成的医务场所,张竹君等只好先在汉口邮局设立临时医院,开展救护伤兵的工作。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差,医院里没有任何用具,连烧水的茶炉都是从印字馆借来的。饭食皆无,只能喝上白开水。条件虽差,她们还是因陋就简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后来,张竹君又在汉阳设立一个分院,先后救治1300个伤病员。当年11月中旬,事务所设在上海医院的“中国赤十字会”又派出第二救伤队开赴镇江,旋入南京,救治1000多伤病员。这两个救伤队的医药用品和医疗设备及日常开支,全由张竹君自行筹措经费解决,共用去银洋2500元巨款。不仅如此,张竹君和队员们为抢救伤员,多次冒着枪林弹丽,往返于汉口、汉阳等地。当地民众一见赤十字会几个字,就频送受伤者来,自朝至夕,应接不暇。11月23日,张竹君从汉口渡江到汉阳,她借了一艘轮船,将百余伤者送回汉口,沿江炮弹乱飞,硝烟弥漫。次日,又有大批伤员来到汉阳分院。队员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以救死扶伤的精神把病友从死亡线上拉下来。有些女队员在战火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张竹君自己也受了伤。她们的献身精神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赞扬。当时社会舆论,对张竹君有很高的评价:有的称她为“女界的梁启超”,有的以“女权波浪兼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的诗句赞扬她。组织“中国赤十字会救伤队”并亲赴战场,更使她的救死扶伤事业达到顶峰。这支救伤队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一支战地救伤队,开我国近代战地救护工作的先河。为全国各地组建救伤队,起了引领的作用。此后,江西的蔡蕙等组织了九江赤十字会,广东的宋铭黄等创建了北伐随营救伤队,连留日女学生吴桂娥等也回国组建赤十字社,开赴前线救伤。

  凝聚力量 发起妇女团体

  运用组织妇女团体的方式从事革命运动,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不曾有过的事,也是上海近代妇运史上的创举。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一则是由于觉醒的爱国妇女,对自身权利意识的产生;再则是对“合群”必要性的认识,她们面对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合群”之上。巾帼英雄秋瑾生前从事革命活动,非常重视姐妹们“联感情,结团体”的事。指出:“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张竹君在《女子兴学保险会序》中,号召女子“用于合群,以结团体。虽艰难百折,必达其目的而后已。”一时间,“合群”之说在进步女性中广为流行。组织起来,结成团体,投身革命,解放妇女,成为时代的潮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