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香港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世纪桥 作者:元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香港,孙中山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学业,而且度过了整个大学时代,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积累了广博的学识,并开始萌生了争

   回首尘封已久的浩瀚史料,孙中山先生与香港的那些故事虽不新鲜,但却发人深省。在香港,孙中山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学业,而且度过了整个大学时代,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积累了广博的学识,并开始萌生了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思想和愿望。

   
匆匆过客———来来往往睹神奇
   
孙中山初次踏上港岛,是在1878年5月,这一年他刚刚12岁。不过这次到香港,孙中山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跟随母亲由香港乘轮船前往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
   
这是孙中山第一次离开家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令他眼界大开“,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5年之后,1883年7月,孙中山再作同样的航程。只是方向变了,是从檀香山经香港归家。因此,他仍然只是一个过客,但他的眼中已不再是稚嫩的新奇。檀香山5年的学习与生活,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在他心中埋下了“改良祖国“”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的种子。
   
有此心志,且慧眼独具,再过港岛。又怎能是初来乍到的“雾里看花”呢?不过,此时的孙中山,没有想到香港将很快成为自己的避难与求学之地。
   
返乡后的的孙中山,一面干些农活,一面自修中西学问,并着手改良乡政的实践。由于他的新思想和乡村中一成不变的旧习俗、旧现状以及乡人的愚昧、迷信格格不入,所以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特别是因他在海外受基督教的影响,对乡人顶礼膜拜神像尤看不惯,便与同乡好友陆皓东等人一起将翠亨村的村庙“北极殿”的神像毁坏,孙中山还指着砸坏了的神像说:“看你这样威风,又奈我何!”神像自是不能奈他如何,但来自村中豪绅、地主的攻击,终使他被驱逐出村,他只好离开家乡避往香港。
   
于是,孙中山在香港的求学生涯也就开始了。
   
勤奋求学———中央书院“通天晓”
   
1883年11月,孙中山到达香港,与陆皓东一起进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开办的中等学校拔萃书室读书。同年冬,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课余时间,他又拜基督教伦敦会会长区凤墀为师,补习中国的经史之学,并从老师处得号曰:逸仙。
   
1884年4月,孙中山转入香港中央书院(1889年改名域多利书院,1894年又改名皇仁书院)继续读书。这所学校的宗旨是沟通中西文化,每日中、英文各授课4小时。在这里,孙中山的勤学好问愈加突出,常对人言“:学问,学问,不学不问,怎样能知?”“学而后知,知而后引,否则怎能够为国家之用呢?”
   
由于孙中山涉猎群书,知识广博,同学们便送他一个绰号:“通天晓”。
   
可惜“,通天晓”未晓得自己在中央书院的学习会中断。哥哥孙眉恼其砸毁神像和加入基督教,于1884年11月将其召至檀香山,让他学习商务“,欲以少折其气”。对于哥哥的责备和安排,孙中山并没有屈从,他“以其志不伸”,求得一些好友相助,于翌年4月毅然回国。孙眉见此计不成,觉得只有用“成亲”的办法来羁绊孙中山了。便汇款数百元回乡,嘱告家中速为孙中山办理婚事。这样,5月26日,不足19岁的孙中山奉父母之命,凭媒妁之言,与商人卢耀显的女儿卢慕贞结婚。
   
但婚姻和家庭仍未能束缚住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孙中山,同年8月,他离开家乡再赴香港,重返中央书院复学,并于1886年夏顺利完成了中学学业。
   
在香港中央书院毕业后,孙中山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是继续求学还是就业?有些朋友劝他捐个一官半职,步入官场;有的亲友希望他投考神学院,将来做一名传教士;他自己也曾考虑进入陆军学校、海军学校或法律学校。几经抉择,孙中山最后决定学习医科。因为他认为“医亦救人之术”,可以通过战胜疾病,保障国民健康,使国家强盛起来。
   
1886年夏,20岁的孙中山经美国牧师喜嘉理的介绍,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对此,孙中山自己做过这样的解释“: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