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铁花暗杀团

辛亥革命网 2013-08-05 00:00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蒋蓝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自1900年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开始,到1912年彭家珍炸死良弼止,同盟会付诸行动的暗杀共50多起。他们正是怀着割下自己的“头颅抛掷出去,

  根据冯自由《清末革命党人暗杀活动一览表(1900-1911)》(《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册284页) 统计,除了1902年和1903年之外,从1900年到1911年的十余年间,每年都有暗杀事件发生。而1904年-1905年,1910年-1911年更是成为发生频率相对频繁的时期。自1900年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开始,到1912年彭家珍炸死良弼止,同盟会付诸行动的暗杀共50多起。他们正是怀着割下自己的“头颅抛掷出去,把那个脏臭的铁壁击碎”的激烈信念,加速了清廷的覆灭。

  暗杀与明杀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一直是作为反清暴力斗争的特殊方式而存在的。这一批叱咤中国的英雄豪杰,几乎囊括了那一时代的所有名人:孙中山、郑士良、黄兴、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汪精卫、吴樾、徐锡鳞、彭家珍、王金发、秋瑾、仇鳌、陈其美、陈炯明……这一批刺客当时组建了许多专职暗杀的团体,在他们的策划下,“暗杀”、“明杀”均得到了令制度大感恐怖的运用。甚至在开始阶段,老一批的同盟会员都把暴动和暗杀,列为革命必备的两种方法。黄兴就说:“革命与暗杀二者相辅而行,其收效至丰且速。”

  当时,著名的“暗杀团”有七八个:军国民教育会所属的暗杀团(黄兴等)、上海暗杀团(光复会,蔡元培等)、北京暗杀团(吴樾等)、同盟会东京总部暗杀团(方君瑛等)、支那暗杀团(刘思复等)、成记洋货店(李应生等)、京津同盟会(汪精卫等)以及陈独秀在安徽的“岳王会”,等等。

  由同盟会策划的系列暗杀,动机并不复杂,根源大致可归结于两方面:一是法国尤其是俄国传来的虚无主义以及民粹主义(革命民主主义者认为虚无主义是否定旧传统和现存秩序,反对专横和虚伪,争取民主和自由;民粹主义的中心目标是社会正义与平等);二是中国古代春秋已降的尚侠传统。他们与古代侠客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几乎都是知识分子侠客,不但是精神刺客,也是身体力行的“儒侠”。他们一方面崇拜俄国“虚无党”、“虚无美人”索菲娅以及东瀛刺客改变历史的惊天一击;另一方面忧国忧民,为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伤痛过巨,在高蹈的理想主义引导下,以头撞墙,铁血斑斓,不惜血溅五步,来急迫地实现民主、自由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使得晚清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了血性的英雄主义历史。这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刘思复与支那暗杀团

  1910年,庚戌新军之役兵败,清政府在国内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受汪兆铭谋杀摄政王事件的鼓舞,同盟会决定组建支那暗杀团。同年2月,刘思复、朱述堂、谢英伯、陈自觉、高剑父、程克6人聚议组织暗杀团,成员尚有陈炯明、李熙斌、郑彼岸、林冠慈、丁湘田等人。设机关于香港般含道16号,定名“支那暗杀团”。此地点是正式团员的场所,另一处分支在香港对岸的油麻地,是考察新团员的场所。暗杀团成立后,团员分头在香港九龙新界和广州东郊幽僻之地,从事于炸弹炸药的试验及制造。而这个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是孙中山。暗杀团员李熙斌就回忆说:“支那暗杀团者,同盟会中一部分同志组织之团体也……”

  作为暗杀团成员,一要有勇气,不怕死;二要有谋略,沉着应对;三要对组织的绝对忠诚。因此,并不是同盟会所有会员都能成为暗杀团员。团员还要接受射击、制造炸弹、拳击、刀剑运用以及体能训练。

  “支那暗杀团”“同心同德”4字为团的主张。团员入盟典礼仪式极为严肃和神秘,入团时间规定在半夜,厅中四围张以黑布,当中一桌,围以白布,桌上置一个骷髅头,旁置一根白蜡烛。入盟者一人独对骷髅若干时刻,完成“与死亡对视”的历程,才由主盟者告以团的宗旨和方略。团员分为两种,一种为执行员;一种为补助员,即暗杀后放置“支那暗杀团”标志的人,这既让我们联想起了游侠佐罗的“Z”字标志,更坐实了那墙头题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的剽悍古风!

  后来由于经费有限,暗杀团撤掉了在香港对岸油麻地的分支,并把总机关迁到了摩士忌街23号。据冯自由《革命逸史》介绍,暗杀团组织严密,新加入的要有一个月以上的观察期,才能成为正式团员,先后加入暗杀团的共有12个人。第一次的行动目标是继承汪兆铭的意愿,派人再度执行载沣的死刑。暗杀团派出团员程克生携炸弹入京筹备。过了好几个月,却是杳无音讯。托人一打听,方知程克生已经变节,投靠了袁世凯。这样的事情尽管在所难免,却使得刘思复进一步加强对暗杀团人员的甄别和考验。

  刘思复1884年6月5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904年20岁的刘思复到香港,旋即赴日本留学,因立志光复故国,更名思复。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和首批会员。同年底,应孙中山邀请由日返粤,加盟香港《东方报》宣传革命。次年,在故乡石岐镇创办“进德女学”和“武峰阅报社”。

  1907年,南方的革命党人先后在潮州黄冈和惠州七女湖发动起义,但都由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镇压而失败。革命党人愤慨于其“日以拿捕党人为能事”的行径,决定除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