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枪响,东三省风声鹤唳(2)

辛亥革命网 2014-03-10 00:00 来源:沈阳晚报 作者:詹德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0月10日,摇晃的中国听到了一声枪响。关外的东北大地,一片秋色。奉天,清廷的龙兴之地,睡梦中似乎听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枪声。一场蓄积

  东三省已风雨飘摇,辛亥革命爆发前,这里的同盟会成员已达百余人之多,联系的力量多达3.5万人。星火已经燎原,革命党人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与以赵尔巽为首的顽固派掰掰手腕。

  赵总督四处救火

  封锁

  革命党人欢欣鼓舞,赵尔巽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奉天。

  回到奉天后,赵尔巽一刻也没敢休息,老谋深算的他明白一个道理:先下手为强。

  10月15日,赵尔巽召集奉天省各级官员连夜开会,安抚动员。

  10月16日,赵尔巽召见协统蓝天蔚、伍祥祯及标统聂汝清,企图稳定军心。

  10月17日,赵尔巽召集驻奉军官,要求为朝廷效忠不得暴动。

  10月18日,赵尔巽要求封锁武昌起义的消息,要求各报“暂缓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并且查封了刊登武昌起义号外的《大中公报》。

  10月26日,赵尔巽会见日本驻奉总领事小池张造,请日本警察合作防范革命党人。

  赵尔巽还派出了“坐探”,前往北京、上海、南京刺探消息,以便见机行事。

  虽然手中无强兵,但老谋深算的赵尔巽渐渐找到了年轻的革命党们的软肋。除了封锁消息,赵尔巽还在不同场合发布通告,指出东三省的特殊地位——强邻逼处——稍有不慎可能招致列强干涉,“贻外强柄”,以至于“鹬蚌相争而渔人利,螳蝉斗而黄雀肥”。

  这些理论迷惑了部分革命党人,拥有重兵的革命党人没有立即采取武装暴动,也是担忧列强干预,认为“革命——瓜分论”不可不防。

  战火,似乎因为赵尔巽的舆论攻势而暂时没有燃起。赵尔巽封锁消息,这边消息却像长了翅膀一样。

  除了革命党,一些倾向于革命的军民也是“人人兴奋地坐立不安”。新民武学研究会的冯玉祥、王石清等人立即聚集,商量着该如何响应武昌起义。饱受清廷苛捐杂税压榨的普通百姓,也对政府恨之入骨,盼望着革命党的到来。

  与此同时,另外一支重要力量,也开始向革命党一边倾斜,这就是立宪派。当时,立宪派首领是奉天咨议局局长吴景濂。吴是宁远(今兴城)人,其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康熙削藩后,吴氏一族被迁回原籍。吴景濂后来在民国曾四次出任国会议长,绝对不是一般的战士。1909年春,清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推行所谓“预备仿行立宪”,在各省成立咨议局,吴景濂当选奉天咨议局议长,从此走上政治道路。

  辛亥革命爆发后,吴景濂见清廷大势已去,也开始倾向革命。奉天的三支力量,已经有两支转向革命,局势越来越明朗。不过,吴景濂保持了其温和的本性,向革命党人提出以“不流血”的方式,谋求“和平独立”。革命党人对吴景濂的方案深表赞同,并与其详细策划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这,给了赵尔巽喘息之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