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如何对待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3-11-19 00:00 来源:河北青年报 作者:董丛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有着诸多制约和影响因素,列强的态度和反应为其重要方面之一。特别是武昌起义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形势变化急骤,而事局发展态势

  英国之外,列强其他一些国家的远东舰队,也调舰向武汉一带集结,在起义爆发十来天后,该区的外国军舰即达16艘之多,其借口保护外侨,实则严密监视着起义者的一举一动,甚至有向革命军挑衅的行为。只是鉴于起义军方面当时在战局上的优势,列强从最大化地维护其自身利益的策略全局着想,才没有公然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而是作了所谓“严守中立”的表面声明。英国官员就曾直言不讳地说,“任何外国的干涉”,对“列强的利益都是有害的”。因英国在华资本大多集中于长江流域省区,故尤其不希望于此激化“动乱”。总之,列强标榜“中立”的背后,实际上不免是要对革命严加防范和抵制,以“维持秩序”而保全其利益。

  当革命军占领南方一些口岸之后,外国方面态度坚决地提出要由它来直接掌控关税。在以往,尽管这种税款是作为清朝对外赔款和所借外债的担保,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列强控制,但征收后的存储向来是在中国之银行的,而这时列强一改常例,直接劫夺,显然就是为了防止款项为革命党人所用。虽然声称“中立”,可列强方面对清朝的“符号”性标识却照用不改,譬如在主要由英国控制下的江汉关,依然悬挂清朝的龙旗,革命军方面来人质问,这里的英国官员阴阳怪气地要来者赶快离开租界而“去干他们自己的事”,意思就是说这与你无关。对于本国侨民对革命党接管关务的担心,这位英国官员一贯的答复是:“除了谣言之外,我不知道有革命存在!”可见其对革命方面的轻蔑和敌视态度。

  ●孙中山借款遭到拒绝

  从革命党人的领袖孙中山,一度寄望于所谓“樽俎之间”的努力但终究无果而归的事情,也可见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典型态度。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远在数万里外大洋彼岸的美国,获知消息后他若取道太平洋急速回国,二十余日便可到达。但他认定,此时自己“当尽力于革命事业者,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所得效力为更大也”,所以“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后回国”。

  孙中山后来回顾此时相关情况,在对列强与中国的关系作了一番细致分析之后总结说,其时列强各国中,美、法属“表同情革命者”;而德、俄是反对革命者;日本则民间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对;英国是民间亦同情,而其政府未定。据此认为,革命党人之“外交关键”,“可以举足轻重为我成败存亡所系者”,是在英国,倘若争取得英国支持,“则日本不能为患矣”。

  正是基于这种实际上并不切实的看法和想法,他很快离美赴英斡旋。抵英后与四国(英、美、德、法)银行团负责者会谈,提出停止向清廷而转为革命政府提供借款等要求,对方表面上答应前项,至于对革命一方提供借款,则提出须待其“正式政府成立”之后才可商酌,这无异于看似委婉而实则坚决的拒绝。孙中山又到法国,向其东方汇理银行咨询,是否“能立刻或者在最短期间内”借钱给革命方面的临时政府,对方回答:“不能!至少不能立即借。”此“闭门羹”吃得似更直接。

  ●选中袁世凯为代理人

  列强对革命方面不予支持,而对清王朝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也看得明白,这种情势之下,它自然要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权衡之下,所看好和选中的就是袁世凯。认为除他之外,“北京政府里已经找不出一个可靠的人来应付革命并解决当前国内的政治纠纷”。美国驻华公使在北京的外交团会上呼吁支持袁世凯出来掌控局面,赢得多国使节的赞同,他们认为,“除非清政府再次起用袁世凯参与国事,没有任何行动能使清朝取得国内外的信任”。总之,“非袁莫属”,也成为列强阵营中发出的较为一致的呼声。

  而此时的袁世凯,也在不失时机地寻求外国支持,以能成其“旋转乾坤”的“抱负”。时人有谓,武昌起义之后,袁世凯是抱着一是“不赞成革命”、二是“同意推翻清廷”的态度,这应该说是符合实际的。前者是基于他的政治本质,后者则缘自他的取代目的,而无论如何,要达其目的离开了列强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赢得外国支持的代价当然是顺服效命。袁世凯是个大“聪明”人,“明白”得很,双方的“交易”就这样做成了。民国建立后政柄由孙中山很快转手给袁世凯,无论原因多么复杂,列强的制约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