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被遗忘的英雄:百名甘肃青年参加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3-11-06 00:00 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王文元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群被遗忘的英雄:百名甘肃青年参加武昌起义百年前,他们是一群热血青年;百年后,他们是一群被遗忘的英雄。至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依

  一群被遗忘的英雄:百名甘肃青年参加武昌起义百年前,他们是一群热血青年;百年后,他们是一群被遗忘的英雄。至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依旧鲜为人知。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一声枪响,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百名就读于武昌陆军中学堂的甘肃青年也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中。

  这是一段尘封的往事,追根溯源还要从甘肃陆军学堂说起。甘肃陆军学堂原名甘肃武备学堂,成立于1902年,四年后改名为甘肃陆军学堂,1912年改名为甘肃陆军小学堂。这所学校是清末甘肃(包括宁夏、青海两省)的第一所新式陆军学堂。

  按照清末陆军教育制度规定,各省陆军小学堂的学生学习三年毕业后,优秀学生就可以进入中学堂学习,当时,全国有4所陆军中学堂,分别是在北京清河的陆军第一中学堂,陕西西安的陆军第二中学堂,湖北武昌的陆军第三中学堂,江苏南京的陆军第四中学堂。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成立于1909年,其前身是湖北武备学堂,开办于武昌南湖尚武桥边巡司河西岸,学堂学制两年。第一期计划招生800人,实招700余人,学员按选修英、日、德、法文分编4队。1909年秋,由于西安陆军第二中学堂还没有建成。只好在湖北第三陆军中学堂中增招了陕甘两省陆小毕业生。

  这样,这批陕甘学子才有机会到湖北第三陆军中学堂学习,也就有了参加武昌起义的机会。不久前,记者在采访中无意中获知了这一消息。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袁志学讲述的甘肃青年参加武昌起义的故事。

  百名甘肃学子就读武昌

  “这是一段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至今鲜见媒体的报道。”清末,清政府批准在各省创办陆军学堂。甘肃陆军学堂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的。

  甘肃陆军学堂的创办者是杨增新。杨从游学日本的士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生中选聘了一批教员。这些人就有人是同盟会会员。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王之佐,他是张掖人,参加过百日维新,曾到日本学习,结识了同盟会员徐锡麟、陈伯平等人。回国后,他在上海以锐进社开展革命活动,筹划武装起义。其时,秋瑾去了浙江,王之佐则和徐锡麟、陈伯平发动了安庆起义,失败后,回到甘肃担任陆军学堂教习的王之佐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当时陆军学堂中还有兵学教习严希文、地理教习易抱一、日本语教习杨涛、算学教习朱廉等人,都是同盟会员。

  创办这所学堂的目的是为了强军备武,所以学校的教育方法也中西兼容,既考文学,也考武学,中西方的各种学问都不排斥。这些人借着上课之便,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前夕,在湖北陆军第三中等学堂中读书的甘肃人有100多人,有人统计为120人。绝大多数学生参加了起义,而且有数名陇上男儿血洒武昌,抒写了他们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武昌起义爆发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笼罩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中。由于消息泄露,湖北新军被勒令待在营房内,不许外出。10月10日傍晚6点左右,驻守武昌城北门外塘角的第21混成协炮11营辎重队士兵李鹏升,点燃草料库,起义开始了。随后,武昌城内的其他军营也陆续响应。

  起义发生时,在陆军第三中学堂的学生有千人之众,最后有700多人参加了起义。

  陇原志士,血洒武昌城

  兰州人吕郁哉那年刚22岁,他在回忆材料中说,当时陆军中学的学生平常操练严格,注重实弹射击。当时宁夏同学中有几个满洲人也参加了起义。结果为了防备这几位同学,还把他们枪上的撞针弹簧给卸了。吕郁哉在攻打保安门时腿部受伤,伤愈后,又返回甘肃参加了秦州起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