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辛亥年纪事
辛亥革命网 2013-10-30 00:00 来源:炎黄纵横 作者:林国清 林荫予 查看:
林森没有参加广州起义的战斗,但他从策划到筹资,无不尽心尽力。民国八年(1919年)林森在广州任非常国会议长,怀着对烈士深挚的感情,主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建设,还亲自执笔编辑《碧血黄花集》,颂扬烈士的功绩。他在《碧血黄花集》的《序》里说:“昌黎有言,士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予亦不知其何心,当世之所希,曷为使予唏嘘而不可禁。夫以百世之久犹足令人感喟若是,况时不过八年,地不过数里,而其人其事,又为古今所绝无。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者不更令人感怀恻怆而低徊欲绝耶!爰于夏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纠合同志攻取粤垣,乃以仓卒发难功败垂成,而七十二烈士遂丛葬于黄花岗,论者惜之!迨六阅月郢唱一声,万方呼应,卒能竟先烈未竟之志,还我山河,迄今追溯元勋不能不推七十二烈士为蝥孤之先登也。”孙中山和林森等都为七十二烈士写了祭文。林森写的祭文是:“维民国八年夏历三月二十九日,为我广州发难七十二烈士殉国之期。闽侯林森谨以香花清醴鞠躬致奠于先烈之灵,而申之以文曰:庄严民国,先烈基之。舍生取义,身没名垂。黄花碧血,凭吊凄其。建设维持,责在后死。”林森还题有一联:“拼一死,救众生,遗恨在黄泉,碧草当香犹怒发;创共和,摧专制,丰功镌华表,黄花无恙许长开。”
林森不因广州起义失败而退怯,而是紧张地投入策划“九江起义”。 1911年9月底,同盟会总会派人到九江找到林森。两人商议发动九江新军第五十三标的排长何燮桂以及顾英、黄锦荣、丁仁杰、胡爱德等下级军官,商定于10月6日,与南昌工程营,会同武昌方面同时发难。但就在举事的前夕,南昌方面来函,称清军防范十分严密,无法动手。武昌也传来消息,革命党人的机关被破获,暂时不能行动,因此九江也就按兵不动。谁知到了10月10日,武昌的炮声却已经隆隆地响了起来。
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作出镇压革命党的计划,即令江西巡抚冯汝骙率军急赴九江候船,直抵武汉镇压革命党。林森听说冯汝骙已经率军到了九江,他认为首先是要涣散冯汝骙部队的军心,堵住他们北上,才能保住武昌起义的成果。于是发动浔阳阅书报社社员,把从武汉寄来有关革命党在武昌起义胜利的报纸,到处张贴,好让士兵们看到。当士兵们知道了武昌革命党的起义真相后,对革命党产生了同情和好感,并且拒绝为清政府卖命,发出 :“我们不能上船!”后军当作前军,乱纷纷的退了回去。冯汝骙见属下溃不成军,只好下令撤回南昌去。
武汉方面的革命军解除了威胁,但这仅仅是暂时的。林森赶紧组织九江起义,来分散清政府对武汉的压力。10月16日,林森与吴铁城立即召开秘密会议,听取武昌和上海方面的情况汇报,认为时期已经成熟,发动全体社员和基本革命群众,分头到当地的军警、炮台里去做革命起义的策动工作。
林森和吴铁城亲自到清军驻扎在九江的第五十三标去。五十三标的标统叫马毓宝,同吴铁城父子有些交情,颇倾向于革命。林森请马毓宝出山为都督,说服九江的新军倒戈。经过一个星期的紧张、秘密的策划,10月23日,九江岳师门外金鸡坡炮台发出震耳欲聋的三声炮响。城内的道署卫兵立即举火响应。新军各部也都吹起军号,革命党领导的九江商团皆搬出武器,每人的手臂上缠着白布,上写有“同心协力”四字,占领九江市的要隘关口。五十三标各营同时向道府两衙门发动进攻,接着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枪声。九江道尹恒和、九江府尹璞良听到炮声,知道革命党起事,慑于革命的气势,心惊胆战,各自收拾细软,携带眷属潜逃。于是起义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九江全城。遂即在道台衙门成立九江军政府,清新军五十三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马毓宝当场剪丢马尾巴的辫子,表示革命的决心。林森提议,推举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府都督。南昌光复时,马毓宝顺势被推举为江西省都督,宣布脱离清朝政府,拥护孙中山,建立民主政权,并任命林森为九江军政府民政长。协助林森并参加九江起义的吴铁城在《江西辛亥革命前后》里说:“九江起义,对于整个革命大局,实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在地理上,九江是紧接武汉下游的一个大商埠,襟江带湖,为军事重点,也是江防重镇。武汉得此响应,成犄角之势,顿增声威。而扬子江下游各地,于武昌光复后,虽多表同情,但清兵源源南下,人心动荡不宁。九江光复,赣省与扬子江下游,声气得以互通,往来接触,彼此鼓励不少。在争取时间上也有很大影响。当清廷增援鄂境,武汉一隅,寡不敌众,难以持久,等到汉阳复失,情势更险。在此紧要关头,九江乘机出兵,南昌、安庆相继反正,扬子江下游接续响应,上海宣布光复,声威所夺,清廷为之震慑,知大势已去,事无可为。至于海军方面,因九江反正,遮断清舰水上交通给养,迫令所有舰队前来合作。从而海陆军联合力量,统一江西,以援鄂、援皖,促成革命大局的奠定,可说关系至为重大。”但林森没有来得及上任民政长,武汉方面告急,便请副长罗大佺代理,自己急匆匆赶到武汉去。
武昌、九江相继起义成功后,清政府震惊异常,忙派荫昌率北洋大军南下。又令袁世凯出山,统率段祺瑞、冯国璋等部队进攻武汉。武汉形势危如累卵。黄兴、胡汉民等忙赶到前线组织汉阳保卫战。林森奉召也马上赶赴武汉,帮助黄兴指挥军事。但因受清兵强大军力的围困,汉口和汉阳先后失守。只有武昌还在坚持。孙中山来电指示:克日光复南京为首要。11月27日,黄兴离开武昌东下上海组织力量,只剩下林森独当一面。
萨镇冰和荫昌同时接到清皇朝的圣旨,令其星夜率舰驰赴武汉,水陆两路,夹击革命军。萨镇冰从上海出发,沿长江日夜兼程也赶往武汉,驻泊在汉口的刘家庙江面,命令戒严江面:不准任何外来船只靠近军舰,也不许官兵离舰登陆,只是胡乱、没有目标地向空中放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