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首秘及副官王惠龙与嘉鱼陆溪口之(3)
辛亥革命网 2013-10-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宏安 查看:
回国后,王惠龙也一直留在孙中山身边,担任副官,负责物资筹备等。据夏淑婉说,王惠龙有一个印鉴(附后),很多文件必须有王惠龙的印鉴才能通过执行。
在广州之时,王惠龙还与孙中山一起参与剿匪活动。有一次,广州各地各自为王,匪情严重,孙中山来广州不久就决定开展一次剿匪。一天,孙中山亲自带队,还带着一挺水机枪(打的时候,机枪发热,要用水冷却,他们就把这机枪叫水机枪)去剿匪。而当时,匪徒的机枪有十几挺,武器也比革命军的要好得多,在敌强我弱之势,孙中山组织了这次活动,并取得了胜利,战士们私下说,真是一个孙大胆。自此,就有人私下叫孙中山为孙大胆。
1922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与孙中山意见不合。6月16日凌晨,陈炯明部兵变,王惠龙与孙中山正在粤秀楼。而粤秀楼是清末民初龙济光建的公寓,东西南北都有三合土修筑的炮楼作防御,非常坚固。粤秀楼建筑独特,精致玲珑,回廊转折尽处是一座两层的小楼房,座北向南,楼上有东西两厢,中间为客厅。楼房周围林木葱笼,鸟语花香,登楼远眺,珠江风物尽收眼底,堪称羊城八景之冠。 1921年5月中华民国政府在广州宣布成立,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也设在督军署旧址。总统府和孙中山居住的粤秀楼之间以木材建一条凌空栈道(俗称天桥)连接起来,从天桥上往来,十分方便。16日凌晨,陈炯明派兵围困总统府,叶举部占领观音山五层楼后,向粤秀楼迫近。因事态万分危急,魏邦平等多次劝请孙中山暂时离府。孙中山闻叛军已迫近粤秀楼,连叛军的嘈杂声都听到了,遂令卫队准备作战,亟请宋庆龄随他离开粤秀楼。宋庆龄考虑到两人同行目标太大,为确保孙中山安全,劝孙中山先离开。林直勉等看到事情危急,刻不容缓,遂强替孙中山更换便服,力挽他跑出粤秀楼。马湘、王惠龙两位副官请愿同行护卫。孙中山不同意,下令他们坚守粤秀楼,保护宋庆龄安全。孙中山离开后,卫士队在队长姚观顺指挥下,卫士50余人奋勇防御,战斗一直到上午10时,击退了叛军的多次进攻。叛军久攻不下,叛军恼羞成怒,连续开炮轰击,他们以为孙中山还在粤秀楼,欲置他于死地。王惠龙、马湘、姚观顺等为了宋庆龄能安全脱险,决定放弃粤秀楼,共同护卫她冒着枪林弹雨通过天桥向总统府撤退,在天桥两旁护栏板的掩护下匍匐爬行。护送宋庆龄安全回到永丰舰。从6月16日到8月9日,孙中山在舰上饮食起居,发出指令,之后退居上海。1923年,孙中山夫妇再度登上永丰舰以示对救驾的感激。
身患重疾志未酬,隐居辞世望水流
倾家财,鼎立共和随逸仙,志未酬,梦却断。一江沸腾热血,汉阳十年聚云烟,魂为革命,骨埋陆溪,望水流,心永牵。
王惠龙跟随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再次回到广州,又到过上海、武汉等地。孙中山走到哪儿,他就跟到那儿。因革命需要,受孙中山派遣,王惠龙从广州转移到湖北,离开孙中山身边。王惠龙来到了武汉,在华中里旋空饭店安居下来。为了更好开展活动,几乎倾尽全家之财,从事革命活动。之后,听孙中山病逝的信息,悲痛万分。为了完成北伐,他勤于操兵,训练自己的队伍。两个儿子也长大,大儿子王乃扬还娶了一个妻子,但在轮船上难产而染上产后症,生下王梦元后不久,就离开人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王惠龙参与武汉保卫战,也在阅马场指挥阻击日本的飞机的作战中,手指受伤而感染。儿子在战乱中丧命。之后武汉沦陷,王惠龙就带着王梦元、王乃菊、夏淑婉等家眷,乘船来到靖江王庙静养避难,也为了尽快医治伤痛。
王爷庙有七憧庙宇,古木古香,夏凉冬暖。居家生活,的确是人间仙境。这儿离水路很近,上至湖南、重庆,下至武汉、上海,水路交通极为方便。
王惠龙带着家眷来到陆溪口,投靠已经是主持的王海峰后,本来打算病好后,再回到武汉。但病情一直没有好转,喉咙也长了一个肿瘤,说话吃饭都有些困难,因此,只好隐居在靖江王庙,在庙里生活。没过多久,眼见病情求佛不灵,日渐加深,而含恨而去。王惠龙尸骨安葬在陆溪口西堤之下,就像是在望着滚滚东流水,心不甘,恨千古。
王婆易嫁古稀终,养女茹苦遗物留
夏淑婉,原名叫夏荷莲,湖南省东安县石板塘人。生于1891年6月,卒于1976年12月25日。夏淑婉这个名字在陆溪口很少有人知道,人们都叫她王婆婆。王婆婆初到陆溪时,经常金发高跟鞋,身穿旗袍,一副贵夫人的气质,被当地人称作洋婆婆。洋婆婆很少出门,也很少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