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首秘及副官王惠龙与嘉鱼陆溪口之(2)
辛亥革命网 2013-10-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宏安 查看:
后来因主持误吸鸦片成瘾,而不理庙务,还把镇庙之宝——太平天国黄缎全盘金线龙袍,拿去典当,从而使庙香不整,被香客不齿,而王海峰只好接替了主持。据记载:这件龙袍 长133厘米,袍身宽80厘米,摆宽128厘米,袖长97厘米。龙袍为两层料子缝合而成,袍面为黄色八枚缎,缎上用金线绣成云水纹和龙纹。这些图案均用真金线三、四根和内径蚕丝裹捻成一股,采用苏绣传统针法盘绣于黄缎面上。龙袍的前后下摆与袖的前后下部为云水纹,周身则盘有36条五爪金龙。该袍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遗物。
1864年(同治三年)7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所部曾在城内大肆抢劫,有一个叫樊泽远的水师千总在东王府抢到这件龙袍。1869年(同治八年),樊泽远部驻守嘉鱼县陆溪镇,前后长达三四十年。樊泽远信佛,常去王爷庙拜佛,于是将这件龙袍献给菩萨穿。庙里当家的杨和尚将其视为镇庙之宝,十分珍惜。
龙袍传至三代即王海峰及其师兄熊妙廉和尚之手后,几次当给当铺。后来,水师总兵宋云友来此地视察,赎回再次献给王爷庙。捐献时,宋总兵还在龙袍后身里子上题写了“湖南省长沙湘乡县二十都信士总镇守宋云友敬具”字样。时隔百年,这行朱书字迹仍依稀可辨。
1958年湖北省文物普查时,由嘉鱼县陆溪镇王爷庙(即靖江王庙)王海峰和尚上交的,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王海峰和尚当上靖江王庙主持后,王府一家与王爷庙来往更密切。
惠龙勤奋树功名,硝烟岁月同举义
雾水连天千山愁,义举几沉浮,革命路上血雨久。功名后,山河摇,硝烟岁月曙光显,共和求。
再说王惠龙,原籍湖南东安人,一位书香富家子弟。生于1881年4月,卒于1939年5月。王老爷把王海峰送到靖江王庙后,也总算了却了自己一桩心事了,于是更加抓紧了对王惠龙的培育。
王惠龙也更加勤奋刻苦读书,熟读四书五经等,还经常在武术学堂参加习武。在清末的科举应试中也考上功名,也弄了个一官半职的。他经常来往于湖南与靖江王庙之间,有时在王爷庙来烧香拜佛,捐献一些香钱,行善积德。在王老爷的安排下,也娶了一位杨氏为妻,不几年,就添有二男一女:王乃扬,王乃葵,王乃菊。
王惠龙身居官场,见到清朝的腐败无能,也对新兴的革命充满憧憬。渐渐地接触革命党人,特别是对革命领袖孙中山充满敬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王惠龙先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开始了反对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曾参加了几次起义,因家世富有,还会一些武术,在起义中积极勇敢,很得孙中山先生赏识,并把王惠龙留在身边。王惠龙担任孙中山先生的随从,多次跟随孙中山来往于广州与湖南、湖北、上海。其间孙中山先生经常遇到不明身份的人的跟踪,为了掩护孙中山先生,有时化妆成卖布商贩出行,有时化妆成乞丐行乞,有时是装车夫拉客…….每一次,总是顺利把孙中山先生带到安全地方。
海外流亡共革命,拒匪护主粤秀楼
穷革命,几经风雨又流亡,结义举,粤皖再把护法昌。粤秀楼前拼枪炮,卫士浴血,拒匪护主英名扬。三民路漫漫,心愿藏。
1913年2月,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首次国会选举(4月8日国会首次召开),国民党得票最多,预备由宋教仁组阁。3月20日,宋教仁遇刺,两天后身亡,引发二次革命。结果为袁世凯以武力压服,孙中山等流亡日本。王惠龙也因妻子病逝回家,料理后事后,把孩子交给家里人,准备再离家去找孙中山先生。这时,经人介绍又娶了一后房——夏淑婉,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于是,带着夏淑婉一起东渡日本,去找孙中山。
在日本找到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见王惠龙机智勇敢,文才武略均不错,就带在身边帮忙处理一些事务,担任了秘书之职。后来因为宋霭龄、宋庆龄的到来,王惠龙才担任起警卫工作,并跟随在孙中山的左右,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与一些革命党人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其间,认识了何香凝,宋庆龄等骨干人物。王惠龙的夫人夏淑婉还与宋庆龄一起散发传单,贴标语,在一起以姐妹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