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芜湖之行(3)
辛亥革命网 2013-09-27 00:00 来源:大江晚报 作者:戴松、贺宿芜、姚永森 查看:
五 孙中山的演说
情急生智的接待员连忙在孙万乘和朱绣封耳边嘀咕了几声。满脸愁云的孙朱二人顿时云开见天。孙万乘下令:“快去快回,务必代我向国因老转致谢意。”他所说的国因叫崔国因,安徽太平县甘棠村人,曾任清廷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和秘鲁三国大臣,归国后写下《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被梁启超列入中国人必读的《西方书目表》。他退休后定居在现芜湖市冰冻街,带回了一辆全城唯一的英式双轮马车。孙万乘向孙中山报告此事,先生点头允诺。不一会儿,一辆美轮美奂的双轮马车驶来。只见马车车厢体积颇大,能坐五、六人,两边镶有彩花玻璃,坐厢前有一幅锦绣帷幕,气派十分了得,即使在安庆、九江也难以见到如此时尚的马车。驾车的是崔国因的儿子俗称崔小狗子的崔由桢。他听说此事,自告奋勇地充当马夫。于是,孙中山“始由接官厅上岸乘马车至大舞台”。这个由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兴建的全国第二、皖省第一的新式大舞台,“门前用竹花扎成辕门,两旁围以色布,辕门之内,列菊成山,极为美丽。由会场至江苏米捐局延长半里皆用彩布为棚,巡士守望为卫”。“各界来宾赴会者约以万计,场为之满,途为之塞。”
开会时,孙万乘首先报告宗旨,即请孙中山登台,来宾均起立行三鞠躬礼。先生答礼后即开始了他的演讲。据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孙中山全集》第二卷收集的先生演说词是这样的:
“兄弟此番过芜,诸君特开会欢迎,极为感激。我父老受君主之压制久矣,迄乎今日,才将专制推翻,造成中华民国,此非兄弟一人之力,实四万万同胞齐心协力,万众一德,有以致之也。”
“我国自有历史以来,人民屈服于专制政府之下。我祖我宗,以至于我之一身,皆为专制之奴隶,受君主之压制,一切不能自由,所谓国家者,亦不过君主一人一姓之私产,非我国民所有也。故人民无国家思想,且无国民资格。现在君主专制既已推翻,凡我同胞,均从奴隶跃然主人翁这地位,则一切可以自由,对于国家一切事件,亦有主权矣。然既处于主人翁之地位,则当时把从前之奴隶性质尽数抛却,各具一种爱国心,将国家一切事件,群策群力,尽心办理,万不能再视国事为分外事。能如是,中国前途,自有莫大之希望。”说到这里,孙中山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这其中的原因诚如他自己的表白:“此次自江西来芜,偶受风寒,不能多演,请随行马君武代表演说。”于是,广西桂林人,时为中山政治秘书的马君武开始了长篇演说,直到下午2时后才结束。
六 孙中山对芜湖的期许
除宣传民生和民主这两大普世价值外,孙中山先生还根据他对芜湖的考察和研究,在日后所发表的《建国方略》中对芜湖的现代工业文明建设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寄予极大的期许。
他称赞芜湖是“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必然会成为皖省乃至全国的两个中心。一是“长江下游米粮市贸之中心”;二是“工业中心”。在他看来,芜湖这座当时有着12万余人的市镇,“居丰富铁矿区之中心,有廉价材料,廉价人工,廉价食物,且极丰裕”,只要赋予她“现代学术和机器”,两个中心定能实现。他所说的丰富铁矿区,是当时尚未成为市镇的马鞍山和铜陵,这两个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铁矿和铜矿,以芜湖这个市镇为中心。
中山先生还对芜湖城市东扩发展及工业布局作了设想。他设想填塞青弋江和长江合流的凹曲部分,削去青弋江南岸的突出之点,以芜申运河为抓手,布局芜湖商业地产及工业区。在他的设想中,今芜湖弋江区和清水镇一带,要建设一座新城,不仅要建筑船坞和工厂,而且要“规划广阔之街道”,以供商业之需。
中山先生又设想了芜湖不仅要兴建铁路,而且要兴建长江大桥,以适应“霍山、芜湖、苏州、嘉兴铁路线”之需。他设想,“此线自霍山起,至舒城及无为,乃过扬子江到芜湖,又过高淳、溧阳、宜兴至苏州,与沪宁线合”。他的设想蕴含着整体开发长三角的萌芽,蕴含着芜湖在长三角必不可少的元素。如今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已然面世,芜申运河、芜雁高速、宁安城际铁路等与长三角连接的交通项目的竣工也指日可待。芜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越发地凸现出来。
在中山先生赴芜考察100周年之际,观览如今芜湖建设之轨迹和成就,基本上是按照先哲孙中山先生的设想而拓展扩充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孙中山不虚芜湖之行也。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