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碑下风云起:长眠香港的辛亥烈士(3)
辛亥革命网 2013-09-23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春林 徐维强 李耀海 查看:
典型的案例是“新加坡刺康案”的疑云。当年的清廷面对国内两大势力的挑战,其中一股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另外一股是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清廷认为,如果孙中山和康有为、梁启超联合起来,将对清廷十分不利。面对广东的复杂形式,清廷委派李鸿章到两广担任总督,目的是通过李鸿章的介入,让孙中山与康梁之间互相制衡。最好是能通过暗杀的方式除掉两人。因此,李鸿章通过刘学询传话给孙中山进行谈判,让孙中山利用日本浪人到新加坡除掉康有为。
有说法称,孙中山答应了李鸿章的要求,但是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其一是清廷撤销对其的通缉,第二是给钱。李鸿章派出战舰与孙中山在江上会面,后孙中山担心对方设计除掉他,委派了三个日本人与李鸿章谈判。最后,李鸿章与刘学询商量后,给了三个日本人三万元大洋。1900年,康有为到新加坡避难,慈禧下令刺客侦查追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900年6月29日,孙中山偕日本浪人内田平、宫崎寅藏、清藤幸七郎抵达新加坡。因听到传闻,康有为向新加坡殖民当局告发了孙中山等人,称其有刺杀图谋。7月6日,宫崎、清藤二人涉嫌谋刺康有为被当地警方拘留,审讯之后将其驱逐出境,并令孙中山五年不得入其境。
有关孙中山是否真的密谋了“新加坡刺康案”或许是一个永远的谜团,但是在“刺康案”后,保皇党与革命党的合作就此结束,双方彻底走向了对立。
杀局
以暗杀手段反清,反映了当时无政府主义以及革命悲观主义的蔓延。
严格来说,暗杀手段清政府与革命党都在用。清政府想暗杀革命党的重要角色,革命党也想暗杀清政府的达官要人。在辛亥革命前的混战年代,暗杀与起义的行为交替进行。无论是清廷还是革命党,这些暗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正面交锋背后另外一个隐蔽的战场。
有史学家统计,清末革命党人对清廷官员共发动了19次暗杀。后人所熟知的包括1900年史坚如谋刺两广总督德寿、1905年吴樾刺杀出洋的五大臣、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1910年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沣、彭家珍炸死宗社党魁良弼等。其中,暗杀对象最具影响的是陶成章谋刺慈禧太后,其次是汪精卫图谋刺摄政王载沣,但均未成功。被革命党人计划谋刺的大都是掌管军事的高官,如陆军部长铁良、广州将军孚琪和广东水师提督李淮。其中李淮也是被谋刺最多的,他总共被四批革命党人试图暗杀。
与革命党人一次次的暗杀行动相比,此时清廷对于革命党首领的暗杀显得有些鞭长莫及。对于不在境内的同盟会核心成员,清政府显得无可奈何,只是秘密缉拿,并再无像暗杀杨衢云般的刺杀行动。
而另一边,武昌起义爆发这一年中,革命人士共计组织了7次针对清政府的暗杀行动。起义成功后,革命党的敌人则由清政府转向破坏革命的军阀。这种传统还延续到了后来的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比如西安事变后的杨虎城,就没能逃出“自己人”的毒手。
每一次暗杀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而在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频繁地使用暗杀手段,一定程度上也给清廷统治带来冲击。不过,为什么革命党选择暗杀这种手段,并在失败之后仍一次次尝试?有分析认为,当时无政府主义以及革命悲观主义的蔓延或许是其中的症结之一。
但在李吉奎看来,之所以选择暗杀,是因为当时别的手段行不通。而且,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对于满清政权是有震动的。比如把良弼炸死后,住在北京的满洲权贵吓坏了,很多人搬到大连、烟台。在广东,李准被炸伤,广东官员胆战心惊,这些都为后来的广东光复提供了一些方便。从这个角度来看,暗杀对于革命进程而言,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